當央視和最高檢聯手甩出 "年度劇王" 王炸,當張譯帶著雙料影帝光環扛旗主演,誰能想到《 打開短視頻平臺,滿屏都是網友花式吐槽:有人把劇中離譜片段剪成鬼畜,配上《最炫民族風》BGM,彈幕飄過 "這劇情比廣場舞還魔性";還有人做對比圖,將劇中混亂的法庭場景和真實庭審畫面放在一起,配文 "建議《以法之名》劇組去旁聽現實法庭,門票錢我眾籌"。豆瓣短評區更是 "群魔亂舞",熱評第一寫道:"這劇讓我明白,原來法律劇還能這么拍,建議改名叫《離譜的法》。" 一、頂配陣容玩脫了:這劇情比編劇的腦洞還離譜!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這劇光看配置能閃瞎眼:央視 + 最高檢聯名出品,《破冰行動》導演傅東育操刀,編劇團隊憋了三年磨劇本,開播前恨不得把 "年度王炸" 四個大字焊在海報上。宣傳期更是猛料不斷,主創團隊接受采訪時,大談創作初心,說要打造一部 "普法神劇",還爆料為了還原真實案件,采訪了上百位檢察官。 首播當天,電視臺工作人員盯著收視率數據笑出了聲,峰值 1.9% 直接殺上收視榜頂流,數據漂亮得像開了美顏濾鏡。可到了晚上,社交平臺就炸鍋了。有法律從業者痛心疾首發長文:"這劇里的法庭戲簡直是對法律的褻瀆,建議主創團隊重新參加司法考試。" 普通觀眾也不買賬,有人調侃:"這哪是法律劇,分明是編劇在夢里寫的劇本,還沒睡醒就開機了。" 但濾鏡底下是啥?觀眾一掀開就炸鍋了:
- 檢察院主任押送嫌疑人時,被幾句 "心靈雞湯" 忽悠得當場卸手銬,結果人家反手就上演 "自殺未遂" 戲碼 —— 這劇情降智程度,堪比小學生寫的《我的檢察官爸爸》作文;
- 最絕的是張譯演的男主洪亮,從省檢高檢突然跳槽國企做法務,辭職原因比懸疑劇還神秘,觀眾扒拉半天劇本都沒找到 "動機說明書"。
有場戲堪稱 "尷尬名場面":審問老檢察官時,張譯坐那兒眼神放空像在想中午吃啥,等蔣欣沖進來拍桌子,他秒變 "鵪鶉精",接電話都跟做賊似的。
網友辣評:"這哪是檢察官,分明是被甲方追著改方案的社畜!" 還有人調侃:"張譯這演技,完美詮釋了什么叫 '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就是和角色沒啥關系。"
二、張譯的 "憋屈宇宙":從安欣到洪亮,皺眉頭成了職場 KPI?
仔細一品張譯近年角色,簡直是 "憋屈人設批發部":
- 《狂飆》里的安欣,忍辱負重到白頭,活像職場受氣包;
- 《三大隊》的程兵,追兇追到滿臉滄桑,皺紋能夾死蚊子;
- 《他是誰》的衛國平,查案查得黑眼圈比包公還重,走路都像背著十斤房貸。
到了《以法之名》,洪亮完美繼承 "憋屈基因":白發依舊搶鏡,眉頭擰成川字,說話永遠欲言又止,活脫脫一個 "行走的委屈包"。觀眾都總結出公式了:"張譯 + 白發 + 皺眉 + 疲憊 = 新劇角色盲盒,開出來永遠是熟悉的味道。" 有人甚至做了個表情包,把張譯不同劇中的皺眉畫面拼在一起,配文 "張譯的皺紋:我為角色流過的汗"。
想當年,張譯可是靠《士兵突擊》史今班長封神的!退伍那場戲,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卻硬憋回去,多少人跟著哭成淚人。《雞毛飛上天》的陳江河,《追兇者也》的神經質殺手,那叫一個戲路寬到能跑火車。咋拿了金雞華表百花獎后,反而掉進 "演技舒適區" 出不來了?
現在看他演戲,全是熟悉的配方:《一秒鐘》的招牌撇嘴、《狂飆》的魔性南方口音、《滿江紅》的壓嗓低音炮 —— 這些小技巧單看是加分項,部部戲都當 "萬能鑰匙" 使,就像頓頓吃紅燒肉,再香也得膩啊!有影評人扎心點評:"張譯現在演戲像戴著枷鎖跳芭蕾,繃得太緊,忘了咋松弛了。" 更有網友犀利吐槽:"張譯這是把演技練成了肌肉記憶,演啥都一個味兒,建議改行當人體復讀機。"
三、拼命三郎的副作用:一年六部戲,觀眾審美被 "張譯轟炸" 了!
說句實話,張譯這幾年堪稱 "演藝圈卷王":2019 到 2022 年,四年接了 16 部戲,2022 年更是連軸轉了 6 個劇組,比 996 社畜還狠。業內人士爆料,那段時間張譯的行程表密密麻麻,有時候一天要輾轉兩個劇組,在飛機上補覺都是奢侈。他的助理曾開玩笑說:"張譯老師不是在拍戲,就是在去拍戲的路上,行李箱都磨出包漿了。"
這強度直接導致 2023 年成了 "張譯霸屏年":《狂飆》熱度還沒散,《他是誰》無縫銜接,中間還插播《滿江紅》《無價之寶》—— 觀眾剛看完他演警察,轉眼又看他演殺手,再轉眼又是檢察官,跟打地鼠似的,想不審美疲勞都難。有網友做了個統計,2023 年平均每兩個月就能在熒幕上看到張譯,調侃道:"張譯這是要承包觀眾全年的影視劇 KPI,建議改名叫 ' 張譯電視臺 '。"
《他是誰》就是活例子,開播 8.2 分,收官跌到 5.6 分,網友吐槽:"不是演技不行,是張譯老師的 ' 憋屈套餐 ' 太密集,咱們胃不好扛不住啊!" 還有人發起投票:"你覺得張譯最需要的是?" 選項有 "A. 休息半年 B. 接部喜劇 C. 去演技進修班 D. 以上全選",結果 90% 的人選擇了 D。
其實張譯自己也門兒清,華表獎上就放話要 "停工歇歇",承認 "作品太集中把觀眾看累了"。這覺悟值得點贊,可惜 flag 剛立完,《以法之名》就帶著 "存貨" 上線了 —— 不過話說回來,這角色要是三年前拍的,也算情有可原,咱還是蹲個他真正的 "轉型新作" 吧。有網友調侃:"張譯老師,這次真的該歇歇了,不然觀眾的眼睛都要長繭了。"
四、中生代演員的 "安全牌困境":演到觀眾臉盲,是時候打破人設牢籠了!
張譯的困境,其實是中生代實力派的集體焦慮:拿獎拿到手軟后,反而不敢跳出舒適區了。這幾年主旋律劇吃香,"忍辱負重執法者"" 孤膽英雄 "成了流量密碼,張頌文、張國立們也沒少接類似角色。有制片人透露:" 投資方就喜歡找這些有口碑的演員演熟悉的人設,穩賺不賠,風險小。"可這樣一來,演員就像被關進了" 人設牢籠 ",演得越多,越難突破。
就像網友說的:"現在看到張譯出場,不用看劇情就知道他下一秒要皺眉頭、要欲言又止、要扛著秘密負重前行 —— 這哪是看劇,分明是在做 ' 張譯演技連連看 '!" 還有人對比中生代演員和年輕演員的戲路,發現年輕演員反而更敢嘗試,吐槽道:"張譯們拿了影帝,卻活得不如小鮮肉灑脫,連演個輕松角色都不敢。"
但真正的好演員,不該被人設框死。張譯能從龍套熬成影帝,靠的就是對角色的狠勁兒和突破的勇氣。現在該是時候跳出 "憋屈宇宙" 了 —— 哪怕接個喜劇角色放飛自我,或者演個反派顛覆形象,都行!觀眾要的不是永遠正確的 "演技標桿",而是能帶來新鮮感的 "角色驚喜"。有粉絲在社交平臺發起呼吁:"張譯老師,我們想看你演霸道總裁、搞笑網紅,哪怕是個憨憨都行,別再虐自己和觀眾了!"
結語:演技不是老菜譜,得常換花樣才香!
在流量扎堆的時代,演員容易被 "人設" 綁架,但演技這碗飯,靠的是對角色的敬畏和對藝術的 "走心"。張譯用十年從史今班長走到影帝寶座,現在需要的,是再拿出當年那份破釜沉舟的勇氣 —— 哪怕暫時減產,哪怕接些 "不那么張譯" 的角色,也好過在安全牌里把觀眾看膩。
畢竟,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可以為你的演技鼓掌,但絕不會為重復的套路買單。下一次,咱能不能換個 "菜系"?比如來盤麻辣鮮香的反差角色,讓大家嘗嘗鮮?要是張譯真能突破自我,說不定還能再創一個 "張譯奇跡",到時候網友的評論區,可就不是吐槽,而是清一色的彩虹屁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