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革命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里,有很多故事讓人感慨萬千,其中滕代遠和彭德懷這兩位革命大佬之間的一場意外,絕對算得上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段。1929年初,在井岡山那段艱苦的歲月里,滕代遠和彭德懷因為軍事策略上的分歧吵了一架,結果沒多久,滕代遠居然不小心開槍把自己打成了重傷,彭德懷當場就傻眼了。
誰是滕代遠和彭德懷?
滕代遠1904年出生在湖南麻陽一個苗族家庭,家里窮得叮當響,但他腦子靈光。1923年,他考上了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在那兒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1924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5年正式成為共產主義者。后來他在平江一帶搞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慢慢成了革命隊伍里的一把好手。
彭德懷呢,比滕代遠大幾歲,1898年出生在湖南湘潭,也是窮苦出身。小時候家里揭不開鍋,他輟了學,去放牛、挖煤,啥苦活都干過。1916年,他投身湘軍,從小兵干起,憑著膽大心細,混到了營長。1928年,他投奔共產黨,帶著部隊在平江搞起義,從此走上了革命路。
這倆人,一個是政治能手,一個是軍事硬漢,搭檔起來那是相當有默契。1928年,他們一起搞了平江起義,組建了紅五軍,滕代遠當黨代表,彭德懷當軍長。后來,他們帶著隊伍上了井岡山,跟毛澤東、朱德的紅四軍會合,成了革命根據地的中堅力量。
平江起義:從零到有的硬仗
平江起義是滕代遠和彭德懷革命生涯的一個大亮點。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帶著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五師第一團,在滕代遠的配合下,發動了起義。他們把部隊拉到革命這邊,成立了紅五軍,還在平江縣城搞了個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紅旗一插,氣勢那叫一個足。這次起義不僅壯大了紅軍隊伍,還給湘鄂贛一帶的革命火種添了把柴。
不過,起義成功沒多久,麻煩就來了。國民黨一看這架勢,坐不住了,派兵圍剿,紅五軍壓力山大。滕代遠和彭德懷合計了一下,覺得光靠自己這點人馬硬扛肯定不行,得找個靠山。于是,他們決定帶隊上井岡山,跟毛澤東、朱德的紅四軍匯合。1928年12月10日,紅五軍跋山涉水到了井岡山,兩支隊伍一碰面,力量立刻壯大了不少。
井岡山保衛戰:壓力山大
井岡山是革命的搖籃,但也是國民黨眼里的肉中刺。紅四軍和紅五軍會師后,蔣介石急了眼,1929年1月,他調集了湖南、江西兩省六個旅,三萬多人的兵力,對井岡山發動了第三次“會剿”。這仗可不好打,紅軍這邊人少槍少,還得守住這片根據地。
當時,紅軍領導層開了個緊急會,商量怎么應對。1929年1月4日至7日,毛澤東在寧岡縣柏露村主持了個聯席會議,參加的人不少,有紅四軍前委、湘贛邊界特委、紅四軍和紅五軍軍委,還有各縣縣委的負責人。會上定了條“圍魏救趙”的計策:毛澤東和朱德帶紅四軍主力去贛南打敵人,吸引注意力;彭德懷和滕代遠帶著紅五軍和部分紅四軍留下來守井岡山。
這計劃聽著不錯,但執行起來問題不少。紅五軍里有些人不太樂意留守,他們更想回湘鄂贛老家接著干革命。彭德懷和滕代遠得頂著部隊的意見,還要面對敵人的圍攻,壓力不是一般的大。
吵架的導火索:戰略分歧
井岡山保衛戰打得艱難,彭德懷和滕代遠肩上的擔子重得像座山。紅五軍也就千把人,幾百條槍,還得照看紅四軍走后留下的傷員。敵軍把路都封死了,糧食、彈藥啥都缺。彭德懷忙著跑前跑后勘察地形,布置防線;滕代遠則負責給大家鼓勁兒,穩住軍心。兩人配合得挺好,但關鍵時刻,他們對怎么打仗有了分歧。
彭德懷和滕代遠吵架的點在軍事部署上。彭德懷是軍長出身,喜歡主動出擊,想帶人出去騷擾敵人,打破包圍圈。滕代遠是政治委員,考慮的是保存實力,覺得守住陣地更穩妥。兩人各有道理,但誰也說服不了誰,爭著爭著就火大了。這場架吵得挺兇,但具體細節沒太多記載,反正氣氛是相當緊張。
意外槍響:滕代遠重傷
吵完架沒多久,1929年2月,紅五軍在突圍到江西于都后,拿下了于都縣城。戰斗剛消停下來,滕代遠急著摸清敵情,一個人跑去于都郵局翻報紙。他一邊看一邊彎腰撿掉在地上的報紙,結果腰間的駁殼槍沒關保險,身體一擠,槍就走火了。子彈從他胸口鉆進去,從后背穿出來,當場把他打倒在地,血流了一片。
這事兒純屬意外。滕代遠當時忙著收集情報,壓根沒注意槍的保險沒關。戰斗剛結束,他估計也沒想到這么個小動作會出大事。紅五軍的戰士聽到槍響,趕緊沖進郵局一看,滕代遠已經倒下了,臉色白得嚇人。幾個人手忙腳亂把他抬出去,情況緊急得不得了。
彭德懷聽到滕代遠出事,立馬跑了過去。看到滕代遠滿身是血,靠在戰士懷里,他整個人都懵了。就在不久前,兩人還吵得不可開交,現在滕代遠卻差點沒命,這反差誰受得了?彭德懷雖然脾氣火爆,但對戰友那是真沒得說。他馬上讓人弄了個簡易擔架,指揮部隊連夜撤退,帶著滕代遠渡過于都河,躲開了追來的國民黨兵。
撤退路上可不好走。于都河水流急,天氣又冷,戰士們踩著濕滑的石頭,小心翼翼抬著擔架。滕代遠傷得重,但命硬,撐了下來。彭德懷一邊帶隊,一邊盯著擔架隊,生怕再出啥岔子。好在紅五軍動作快,總算把敵人甩開了。
滕代遠這槍傷挺嚇人,但運氣不錯,子彈沒打中要害。經過幾個月的養傷,他慢慢恢復了。彭德懷帶著紅五軍接著打仗,1929年6月,他們收復了寧岡、遂川,把井岡山又搶了回來,算是給毛澤東交了個交代。滕代遠傷好后,也沒閑著,跟彭德懷一起參加了第一到第四次反“圍剿”,還帶東方軍去了福建,擴大根據地。
這事兒之后,滕代遠和彭德懷的關系沒啥裂痕,反而更鐵了。兩人搭檔了好多年,一起為革命出力。1930年8月,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合并成紅一方面軍,彭德懷當總指揮,滕代遠當政治委員。
后來,滕代遠還干過中央軍委武裝動員部部長,1934年去了蘇聯學習,1937年回國當了中央軍委參謀長,抗戰時幫著指揮作戰。解放戰爭期間,他在晉冀魯豫軍區當副司令員,1948年11月當了軍委鐵道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后,他成了第一任鐵道部長,忙著修鐵路,保障運輸,一干就是十幾年。1974年12月1日,他去世了,享年70歲。
彭德懷的路更坎坷。長征時他帶紅三軍團,1935年當了紅一方面軍司令員,把部隊帶到了陜北。抗戰時,他是八路軍副總司令,打了百團大戰。解放戰爭里,他帶著西北野戰軍解放了西北。1950年,他當志愿軍司令員,抗美援朝打得漂亮。
1954年,他當了國防部長,搞軍隊現代化。1959年廬山會議上,他因為批評“大躍進”挨了整,1966年“文革”里受了更大罪,1974年11月29日去世。1978年,中央給他平了反,恢復了名譽。
滕代遠和彭德懷這場意外,乍一看是個小插曲,但細想挺有意思。井岡山那時候,紅軍條件差得要命,吃不飽穿不暖,還得跟敵人拼命。滕代遠這槍傷,差點讓紅五軍折了個大將,可他們愣是挺過來了。這說明啥?紅軍這幫人韌性強,能扛事兒。
再說滕代遠和彭德懷,吵歸吵,關鍵時刻還是互相照應。彭德懷那股子拼命救滕代遠的勁兒,挺讓人感動。這事兒可能也提醒了他們,革命不是一個人的事兒,得團結,得小心。這之后,他們配合得更好了,帶著隊伍打了不少硬仗。
從大歷史看,這段經歷是早期紅軍奮斗的一個縮影。武器簡陋,環境惡劣,意外隨時可能發生,但他們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這不光是滕代遠和彭德懷的故事,也是那一代革命者的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