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車產業(yè)變革
出品: 電動星球
作者:蟹老板本人、Wallace
小米 YU7 發(fā)布當晚,當「開售 3 分鐘大定 20 萬」的海報被官方放出后,一位傳統(tǒng)車企的媒介朋友,用「破防」來形容自己的情緒。
她無法理解,交付不到兩年的小米汽車,憑什么可以做到 3 分鐘斬獲 20 萬張大定(七天內可退)、18 小時鎖單(不可退款)數(shù)達到 24 萬。
這樣的表現(xiàn),可以說是汽車發(fā)展史上、有紀錄以來的新高。
它甚至比上一次的歷史紀錄還要瘋狂—— 2016 年特斯拉 Model 3(參數(shù)丨圖片) 發(fā)布,24 小時全球拿下 18 萬張預訂單。
「不可能」,是先天性的反應;
「只是營銷、數(shù)據(jù)有假」,則是不由自主的反駁;
「別學,也學不了」,則是一些汽車人在反思后的結論。
只是,24 年才開啟交付的小米汽車,如果說首款車型 SU7 的熱銷還能被質疑為「偶然」,那么 YU7 的成績足以證明小米汽車的成功背后,必然存在某個底層邏輯。
也正因為此,我們才在微博上說:下意識抵觸、不認可、覺得假、酸等等,這些都沒有意義。簡單將原因歸結為雷軍個人魅力,也肯定是不對的。
醒一醒!不要再用「學不了」來推卸了。刻薄點說,雷軍最想讓你產生的情緒,或許就是「學不了」。
而雷軍自己,則非常清醒:「Model Y 做得真的非常好。它能成為全球銷量冠軍,絕對不僅僅是靠馬斯克的品牌效應。這里面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
但到底能學到什么?這個「底層邏輯」,又是什么?
本文福利:對話框回復【來電】
參與現(xiàn)金紅包抽獎活動。
眾泰往事
探討小米汽車,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是:都曾陷入「借鑒」的爭議,為什么眾泰落得落寞收場,小米汽車卻能逆勢而上?
在知乎等網絡平臺上,這幾乎成為了一個熱議話題。
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陳述一個「違和的事實」:眾泰也曾經獲得過巨大的成功!
2014年,憑借著神似奧迪 Q5 造型的 T600,眾泰在這一年就賣出了 16.6 萬臺!當時的媒體評述是:「在中國自主品牌整體增長下滑的背景下實現(xiàn)了逆勢增長。」
而當下大家熟知的那句魔性廣告語:「開上保時泰,全村我最帥」則出自 2016 年。當年,眾泰推出了幾乎 1:1 復刻保時捷 Macan 的神車 SR9,讓其名聲大噪,進而助力全年銷量飆升 50%,去到 33.31 萬臺,進入中國自主品牌銷量榜前十!
33.31 萬什么概念?賣得比小米汽車好!
小米汽車從 2024 年 4 月開啟交付,按照雷軍當年 12 月 31 日的跨年直播時的說法,總計交付了 13.5 萬臺;當時定下的 2025 年交付目標,則是 30 萬臺。
當時的眾泰汽車,甚至一些自主品牌大佬都深表羨慕。
本周二,在參加吉利汽車設計訓練營時,一位頂尖汽車媒體人告訴「電動星球」,當年他在機場遇到這位大佬,在談及眾泰時,大佬頗為艷羨,因為眾泰的確賺到錢了。
這位媒體人說,從資本、人脈等各個方面來看,眾泰肯定遠遠比不過小米汽車。但哪怕這樣,哪怕當時很多汽車媒體痛罵,也不影響眾泰汽車的熱銷,而且這還是在 2014 年前后。
這說明什么?
消費者其實完全不在意什么「借鑒」、「抄襲」。如果能用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價格,買到一臺神似的神車,誰都不會在意「自己的老婆長得像劉亦菲。」
甚至,另一個廣州自稱為米粉的資深媒體人就當面反駁了「借鑒」說:這是經典設計!
是的,經典設計!
這讓「電動星球」想起 2024 年 SU7 發(fā)布會后的媒體群訪。
當時,雷軍回憶了小米造車這三年來最令他「崩潰」的一件事:在 21 年宣布造車之后,搞了一年多的設計,但由于設計得過于前衛(wèi),擔心用戶無法接受。所以,他們將花費一年時間所做的設計成果被全部推倒,「在 2022 年初從頭開始設計工作,將方向調整為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設計。」
算一下時間,只用了不到 13 個月,就交付了經過重新外形設計的首款車小米 SU7。
這里大概講一下汽車行業(yè)的標準開發(fā)流程——大概分五個主要階段:概念設計、工程開發(fā)、測試驗證、生產準備和量產交付。一款車純正向研發(fā),傳統(tǒng)車企的開發(fā)周期大概 48-60 個月,新勢力通過數(shù)字化工具,可縮短至 36 個月左右,目前大概都是這么個水平。
可以補充一個的則是:特斯拉 Model 3 從立項到交付用了 31 個月,算是行業(yè)標桿。
開起來也像保時捷
小結一下第一部分的核心觀點——消費者其實并不介意外形上的「借鑒」,保時泰十年前的大賣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當然,這并不代表小米汽車不存在如眾泰后來迅速落寞的可能,而這也正是當下不少汽車從業(yè)者或者媒體有所強調的。
只是,現(xiàn)在看,小米汽車成為眾泰的可能性很低。
最有力的一個反駁,來自一位網友對上文知乎問題的回答:「它看起來像保時捷,開起來也像保時捷,然后才賣二十幾萬,你還罵么?」
話糙理不糙。該言論的核心觀點是,小米的產品設計雖然在輿論上有一些爭議,但核心能力過硬,使得所謂的「爭議」在消費者決策的鏈條中,顯得無關重要。
而「核心能力」,正是當年眾泰作為燃油車企,在競爭時所不具備的東西。
相反,借助自研技術棧和具備全球市場話語權的中國新能源車供應鏈,小米的電動車產品自誕生之日起便天然地具備「核心競爭力」,不一定領先于競爭對手,但至少處于同一水準上。
雷軍在接受采訪時更強調,智能電動汽車帶來了「換道超車」的歷史機遇,甚至核心技術,也不再是傳統(tǒng)的發(fā)動機和變速箱,「而是芯片、操作系統(tǒng)、AI、互聯(lián)網、信息科技、消費電子——這些恰恰是我們中國最有優(yōu)勢的領域」。
而能力建設,也被雷軍放到了小米汽車首要目標的位置。
雷軍一直在強調小米汽車的自研:「V8s」電動機是由小米完全自研,連生產都是「放在自己工廠」,怕的就是網友挑刺;小米汽車的座艙系統(tǒng)、HAD 高階輔助駕駛系統(tǒng)也由小米團隊完全自研。
甚至除了「三電」「智能化」等底層技術外,小米汽車還非常善于在產品細節(jié)上下功夫。
從 SU7 上的防曬前擋風、天幕玻璃,再到 YU7 上的磁吸接口、防暈車模式,小米不是首發(fā)這些功能的原始定義者,但總能通過產品體驗的調整,來贏得用戶口碑。
客觀地說,小米主力產品是否在設計上存在「借鑒」行為,也存在一定的討論空間。
比如小米 SU7,網絡輿論稱該車多個設計細節(jié)「致敬」了保時捷的多款車型,但其實其頭燈組等類似于邁凱倫 720S 等車型;而小米 YU7,有人稱之為「法拉米」,然而根據(jù) AI 的對比分析,其實側面輪廓更接近阿斯頓馬丁。
「保時捷的車,普通消費者誰見過?連很多汽車媒體人也沒看過、開過。」在成都,這位頂尖汽車媒體人跟我說。
一個可以提供佐證的數(shù)據(jù)則是:根據(jù)中國汽車流通協(xié)會等的統(tǒng)計,中國每年2700 多萬的乘用車總銷量中,有 40%~44% 的用戶是首購用戶,也就是第一次買車。
所以,把賓利認作比亞迪,可能是段子,也可能是事實。
回到「為什么眾泰沒了,小米成了」的話題中來,會發(fā)現(xiàn)小米汽車的成功,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基于「核心能力」的打造,其次才是在設計上的下功夫。
而這,正是雷軍「爆款模式」理論的延伸。
性價比的「性」
由雷軍口述、徐潔云整理的《小米創(chuàng)業(yè)思考》一書中詳細講述了雷軍的「爆款邏輯」。
雷軍認為,打造爆款有三個先決條件:1.高效的工業(yè)化大生產;2.迎合大眾消費能力的定價;3.產品體驗導向的創(chuàng)新。
然后,雷軍還總結出了「打造爆品的四個關鍵能力」,具體為:1.明天屬性;2.精準取舍功能;3.重組技術和供應鏈;4.直達目標用戶。
回顧雷軍的創(chuàng)業(yè)史、小米的發(fā)家史,從最開始的 MIUI、小米手機再到現(xiàn)在的小米汽車,那些最終在銷量上取得成功的產品,無一不是對應了雷軍的「爆款模式」。
以小米 YU7 為例,「先決條件」自然具備,這是在小米 SU7 發(fā)布前就鋪墊好的底層能力。
具體到產品特征上,YU7 至少打造了「部分明天屬性」,比如 P-HUD 天際屏;「精準取舍」體現(xiàn)在全系標配 800V,但 YU7 Pro 依然只有手調方向盤等細節(jié)上。
「重組技術和供應鏈」暫時還沒有太多報道傳出,但「直達目標用戶」很顯然,是自 SU7 上市起就被媒體反復強調的「情緒價值」。
基于同樣的底層邏輯打造,以小米 YU7 為代表的小米汽車,自然和小米手機和其他生態(tài)鏈產品一樣擁有相同的特征:性價比。
但小米強調的「性價比」一詞,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重點突出的都不是「價格」,而是「性能」。
小米手機 1 的到來之所以震撼業(yè)界,重點不是「1999」,而是將搭載高通旗艦芯片的手機定價 1999。
小米 YU7 同理,正如雷軍「請來」Model Y 同框橫向對比,還是為了強調 YU7 的配置之高。有了如此鋪墊,才凸顯 25.35 萬元的定價更具競爭力。
「性價比」如此重要,本質還是消費思維的根本性轉變。
麥肯錫公布的《中國消費者報告 2025》將中國消費市場消費思維的轉變概括為「高端市場分層加劇」,結構趨向「漏斗型」。
具體來看,高端奢華消費市場轉向「藏品級消費」,而輕奢市場,則不斷地被「性價比品牌」擠壓、蠶食。這樣的市場大背景為小米汽車的熱銷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條件,某個程度上也是雷軍「風口論」的再一次驗證。
這也是為何,在小米 YU7 上市之前,哪怕一再控制預期,說「小米 YU7 不可能賣 19.9 萬,這個配置以 Model Y 定價標準,沒有三十幾萬絕對下不了臺。」雷軍最后也只定了個 25.35 萬的起售價。
而小鵬部分車型、零跑品牌的銷量突破,某種程度上也同樣是消費趨勢變遷的結果。
當然,「熱銷」之間亦有差距,小米 YU7 能取得「歷史級熱銷」,還摻雜著更深層次的因素。
「他是雷軍」
尤其是這四個字:「他是雷軍」
這四個字,被多數(shù)人用來概括小米汽車乃至小米集團的成功。甚至有人打退堂鼓地認為,因為雷軍無法復制,所以小米汽車的成功無法復制。
但真得如此?或許,需要轉換一下,去想一想,雷軍是怎么成為雷軍的?
其實,翻看更早年的報道,雷軍同樣遭遇過巨大的輿論危機,無論是用戶還是媒體的號召力遠不是今天這個樣子。
譬如,在 2016 年前后,他的那句「開心就好」,就遭遇過口誅筆伐,認為「不嚴肅」,在回避問題。
甚至「性價比」的打法,也被當時許多主流媒體分析為「模式失效」,因為缺乏原創(chuàng)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
當時的雷軍,可并沒有現(xiàn)在這樣的「現(xiàn)實扭曲力場」。2016 年,跌出全球前五的小米手機,曾一度被認為是缺乏核心技術、饑餓營銷再難為繼。那個一元錢的硬幣演示,也被許多人認為是現(xiàn)場翻車。
(這里突然想插入一個小 tips :中文互聯(lián)網上,很多記錄,正在消亡。譬如,上面舉的很多例證,用百度去搜,是搜不到的,甚至用 Deepseek 去查,會有標題,但點擊進去,會發(fā)現(xiàn)跳轉到新浪科技的首頁。)
Anyway,回到「他是雷軍」這個章節(jié),接下來會比較長,從我們的視野,去歸納總結「雷軍 IP」是怎么養(yǎng)成的,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章節(jié),沒有之一。
1、共情
當下的雷軍,從媒介或者媒體觀察的角度,一個極為顯著的特點,是對共情敏銳得幾乎成為了肌肉記憶!
而在小米汽車的傳播中,「共情」應該也一直處于最核心的位置。
譬如,小米創(chuàng)始團隊曾在 2012 年拍過一張合影,雷軍當年微博的配文是:青春從未離開。
又譬如,2013 年小米三周歲生日,他們拍了一部微電影,主題叫做「100 個夢想的贊助商」。
在 2014 年,他們在春晚打了個廣告,主題則是「我們的時代」——依然主打鼓勵年輕人的夢想。
而很多人記憶中的小米,也一直都是 2014 年小米年度發(fā)布會上,雷軍曬出的七人創(chuàng)始團隊的「大學宿舍合影。」
但需要說明的是,這七個人其實都有名企高管背景,是哪個時候超豪華的經營陣容!但在小米或者雷軍的敘事中,青春與夢想才是基調,而不是經營與成功。
當時,隨著時間的推移,「青春」、「永遠少年」的情緒張是變化的,到了小米汽車的時代,雷軍敘事的旋律,或者要張揚的共情則成為了:「熱血」、不甘于平庸、還在為夢想奮斗、「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不信?去看看前天晚上雷軍的直播吧。
在雷軍的敘事中,買 YU7 的是什么人?
「YU7 是為那些無法容忍平庸的人設計的,是為那些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人設計的,也是為那些雙肩扛著責任,內心仍有遠方的人設計的。」
2、身段
共情,最重要的是「情」,也即是想要張揚的是什么?
雷軍想要張揚的,從以上的邏輯梳理來看,從手機時代到汽車時代,其實都是一脈相承的:青春、熱血、責任、夢想。
如果再濃縮,則只有四個字:「不甘平庸」。
「不甘平庸」,不像蘋果的「Think different」那么高,那么精英,那么難以企及;在情緒的層級上,它更低,更接近于普通人,不分男女,無論老幼——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不甘平庸。
(插一句話,在這方面,同樣具有的穿透力的,還有劉強東的「兄弟」)
而既然是「普通」,在張揚這樣的情況時,身段就顯得格外重要。它要低,要跟普通人一樣,要謙虛!
所以,雷軍從來不介意自黑。Are you OK 沒問題,也可以席地而坐隨時中國蹲。
在觥籌交錯的會場上,孑然一身、醉眼朦朧的失意潦倒,甚至也是種助力。上面這張動圖,在微信群聊天時,想必你都見過甚至發(fā)過。
另一個名場面,則是去年小米 SU7 首批交付時雷軍的彎腰關門。這一幕被網友生動地形容為,「億萬富翁姿態(tài)低得像個泊車小弟」。
這樣低、普通與謙虛,不僅有動作,還有語言。
在發(fā)布會上,雷軍時常會用「我來向大家匯報一下」來做開場;在談及配置設計、定價安排時,也總有一句帶著商量語氣的「好嗎?」
甚至 YU7 大賣,在發(fā)布會上,他的表態(tài)也是:「用戶在還沒開始試駕的情況下就愿意相信我們,愿意下單,這對小米來說真的是莫大的幸運。」
3、細節(jié)
而越是去琢磨雷軍所展現(xiàn)的身段,越有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感覺。
說得通俗點,就是:「其他沒有,全是細節(jié)。」
而我們聽過的,關于雷軍在「細節(jié)」上最為「瘋狂」的故事,則來自一位車企高管。
當時,24 年北京車展剛剛結束,在一次與這位高管的小規(guī)模交流時,他透露說,雷軍為了在北京車展逛展,光衣服就準備了十幾套,甚至在要去的其他車企展臺上也放了衣服。
這位高管透露,他是從相關內部服務人員那里聽到這件事的,后來也專門去查了下,發(fā)現(xiàn)在短視頻平臺上,雷軍當天的確有多套著裝,然后反問我們:知道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嗎?
平臺推薦算法的敏感性!因為「穿不同的衣服出鏡,算法會認為是不同的事件,于是在推薦上會認為是兩件事情,而不是一件。」
這樣,就能在社交平臺上上獲得更多的流量!
至于看到過的、關于雷軍「真真假假」的細節(jié),則不可勝數(shù)。
舉些例子吧。
雷軍為了造好車,自己去學了開車,學了賽車,去研究了如何造車。于是,在社交網絡,就流傳著各種令人記憶深刻但很多時候細究卻查無出處的「細節(jié)」。
譬如:「據(jù)接近雷軍的人士透露,那段時間他的辦公室常亮著凌晨三點的燈,墻上貼滿了特斯拉、比亞迪的拆解圖紙,桌上放著《汽車工程手冊》和《鋰電池原理》——這位 52 歲的互聯(lián)網老兵,正在惡補一門全新的功課。 」
這一段細節(jié),當下能查到的出處都指向「邯鄲市江蘇商會」這個微信公眾號,標題為「雷軍造車的 1000 個日夜:小米 SU7 背后的熱血與偏執(zhí)」。
但你用這個標題去搜索引擎搜,卻找不到其他的出處。
又譬如:「有工程師透露,雷軍的辦公室書架上,《汽車工程手冊》已被翻得卷邊,空白處密密麻麻寫滿批注。」
這個細節(jié),也只來自「「成都紅星慶典活動策劃公司」這個微信公眾號。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文末有行小字:「作者聲明:作品含 AI 生成內容。」
于是,就雷軍所展現(xiàn)出來的,無論是「共情」、「身段」,還是「細節(jié)」,就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人說,雷軍所展現(xiàn)出的是「有所思有所想進而有所為」;也有人說,這樣的細節(jié)其實都是精心編排過的表演。
只不過,在社交力量的推動下(這一部分回頭再說),就「事功」而言,這樣的爭議并沒有意義,因為老百姓確然愛看這樣的細節(jié)。
4、講故事
如前文在「共情」、「身段」、「細節(jié)」三個篇章所言,在回看小米汽車、雷軍的傳播時,會發(fā)現(xiàn)鋪墊已經潛藏其中。
如果從敘事的角度來看,大可以說小米汽車或者雷軍,是極為擅長「講故事」的。
這樣的擅長,甚至在短視頻平臺上,引來了許多模仿——如果我是雷軍,我怎么講好垃圾分類箱抬高兩公分的故事。(大家可以去搜一下,挺有意思的。)
當然,這樣的「擅長」不是與生俱來的,用現(xiàn)在流行的話來說,是經過了多次迭代才有的。
而集大成者,則是雷軍從 2020 年開始的個人年度演講。
有評論認為,這是雷軍個人 IP 走向成熟的分割點,也是雷軍或者小米敘事日漸登峰造極、進而百姓耳熟能詳?shù)年P鍵。
在過往五次的個人年度演講中,雷軍的每一張 PPT 都經過了精心的打磨,透過屏幕都能感受雷軍的謙虛、熱情、不甘平庸的熱血與勇往直前的決心,記住那些娓娓道來的故事。
舉個例子,關于胡崢楠的故事。在產業(yè)界,討論很多的一個人。
在 24 年年度演講中,雷軍關于他的敘事是這樣的:
「還有一個人,他叫胡崢楠。
他曾兩次拜訪過小米。小米官宣造車后的一個晚上,老胡突然來電話,他造車 20 多年,國企、民企都待過,自己也創(chuàng)過業(yè),他跟前東家的合同到期了,想出來看看,特別想知道互聯(lián)網公司到底是如何造車的。后來,他加入順為資本,再后來,他兼任了我的顧問。」
再舉個例子,關于造車,內部如何群情激昂的。
「我收到了無數(shù)的消息,最觸動我的是,凌晨 5 點,一位同事發(fā)來的。
他叫劉安昱,小米早期創(chuàng)業(yè)者,37 號員工。他從小癡迷汽車,本來以為這輩子跟造車無緣了,業(yè)余時間就自己動手攢了一輛房車過過癮。
那天晚上,他在廣州出差,看了直播后,激動不已,拉上幾個同事去珠江邊喝酒。喝完酒后,又在江邊走了整整一夜。到了凌晨 5 點,他下定決心,這個機會一定不能錯過,就給我發(fā)了信息:只要讓他參與,干什么都行!」
真的全是細節(jié),全是故事,全是情緒。
能學什么?
最后,回到主題:能學到什么?底層邏輯是什么?
先說一說「骨」,也就是當下大家認為學不了的東西。
關于雷軍或者小米汽車的力量,很多人看到骨——也就是,小米汽車在進入汽車行業(yè)之前,已經布局好了一切。
譬如,2024 年,小米手機在國內出貨量有 4140 萬臺之巨。而如果你不用小米手機,它還有至于其他的生態(tài)鏈產品:多年蟬聯(lián)國內市場第一的小米電視;全國第六的小米空調、全國第五的小米冰箱、全國第二的充電寶、第三的路由器等等等。
再加上數(shù)量超 1.5 萬家、覆蓋全國的小米門店,小米光靠生態(tài)產品便能輕松形成對中國消費市場的覆蓋,滲透至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分賽道。
直白點說,小米汽車的品牌知名度遠不是汽車品牌可比,是當之無愧的「國民品牌」。
還有人說,因為每年 4000 多萬臺手機,因為有手機應有市場的存在,小米對于社交平臺而言,無論是抖音、微博、小紅書還是微信,其重要性也遠不是單純投廣告的汽車品牌可比。
只要想要預裝、想要在小米手機應用市場前排就位,就必須有所置換與表示。這樣的深度綁定,進而讓小米汽車在社交傳播上具有強大的話語權。
而這,也是汽車品牌無法想象的。
實事求是的說,以上二者固然都是非常重要。但再細究一下,其實能做到以上兩點,并不只有小米。為什么其他家沒有這么瘋狂?
這也是我們說這些是「骨」或是「果」的原因,至于「魂」和 「因」是什么?
7 月 3 日晚上的 G7 發(fā)布會,何小鵬給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新表述。他說,不管是最近 LABUBU 的火爆,還是一周之前 YU7 的火爆,他都看到了情緒價值的重要性。
所以,他重新定義了做好一個產品的關鍵要素。在「左手科技,右手人文,品牌是基礎」之外,新增了一個說法:「情緒是高度」。
這個說法,很有意思。但必須要進一步闡述的是,「情緒」其實是一個很籠統(tǒng)的說法,關鍵在于內核是什么?
也就是前文一直在闡述的,或者說雷軍、小米在干的,張揚的是什么「主情緒」,以及圍繞著這樣的「主情緒」所采用的是什么身段、展現(xiàn)的是什么「細節(jié)」,最后才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講故事太重要了。
以色列作家赫拉利在《智人之上》的開篇「人類網絡」,主要講的是故事的力量。
在赫拉利看來,智人正是靠著發(fā)明和傳播各種虛構故事、幻想和大量錯覺——內容可能關于神祇、魔法掃帚、人工智能和許多其他故事——來打造并維持諸多的大規(guī)模網絡。也「正是這些以故事為基礎的網絡,讓智人的力量超越了其他動物。」
如果回到汽車產品的宣發(fā)中,書中有一個很小的細節(jié),非常值得大家關注。那就是:人類的長期記憶特別適合記住故事。而故事是一種在「溝通事實、概念、情感和只可意會的信息」時效率極高的載體。
而反觀車企在發(fā)布會上熱衷展現(xiàn)的參數(shù)、數(shù)據(jù),則更像是清單列表或者稅務記錄。「這些信息非常重要……..但人腦至今不適合去記憶這些信息!」
因而,在「能學到什么」,或者說怎么才能做好產品的「情緒價值」上,我們唯一能給出的建議,就是每一家大公司,都需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
至于怎樣才能有這樣的能力?還是回到雷軍 IP 的打造來看。
正如前文所言,直到 2020 年雷軍開啟年度演講,他的個人 IP 或者巨大影響力才是日漸彰顯。
而他的個人年度演講,毫無疑問是有一個巨大的策劃寫作班底的。
譬如,最近歷場直播中,一直給雷軍遞話的男人。
他叫徐潔云,是業(yè)內知名的大筆桿子,曾經有很長時間的媒體工作經驗。當下的職務很多,百度上搜一下,有小米集團總辦副主任、中國區(qū)市場部副總經理、戰(zhàn)略市場部副總經理、品管委副秘書長,以及一個很特殊的「董事長特別助理」。
在很多場直播當中,他的打斷頗為恰到好處。看似是助力遞話,但卻做到了提醒節(jié)奏、避免陷入坑、整體把控的作用。
而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同樣也是業(yè)內知名的大筆桿子,知名媒體出身。當下在歷次關于小米的負面輿情,都是他來發(fā)布公告,化解危機的。
再扯遠點的話,騰訊的張軍、字節(jié)跳動的李亮也同樣具備多年的媒體經驗和背景。
當然,這樣舉例,藏著我們也是媒體的一些私心。
想說的,其實定調這個事情,需要有洞察世事人情、能夠設定草蛇伏線、伏脈千里的細節(jié),能夠在整體上把握 400 多頁PPT的大筆桿子。
而這,真不是一些銷售成長起來的總經理們擅長的事情。
主席說,槍桿子與筆桿子。真正的筆桿子在哪里?以及能否在品牌調性、情緒把控上有決定性權力,都非常重要。
如果,你也如何小鵬一樣,認為「情緒是高度」的話。
好了,本文大體就到這里了?
什么?還有沒有其他的建議,想過,大概還有三條,但大家看看就好。
1、則是無社交不傳播
在碎片化、去中心化的時代,話語權威的力量正在被消解,社交媒體平臺成為新的入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著輿論和大眾認知的走向。
傳統(tǒng)車企在聲量上固然無法與小米相比,但持續(xù)加大投入,從上而下地引導輿論走向依然很有必要。
而社交傳播的關鍵是什么?是定調與快速,是細節(jié)與敘事。
無社交不傳播的背后,同樣是一支實時在線的「內容團隊」。
2、迎合消費者,而不是改變消費者
其實,性價比的「性」這個章節(jié),我們曾經有過另一個小標題:輕奢消亡。
沒這樣寫,是因為琢磨后覺得有所偏頗。
不同的時代,消費的基調都有所變化。如何迎合消費者的情緒和需求,才是「性價比」。
事實上,「性價比」并不是低價,而是讓消費者覺得「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的一整套方法。
3、經典設計和新的內核,有機會碰撞出新的火花。
這一點,固然可以商榷,但還是想提一下。
當換道超車的機會到來,傳統(tǒng)品牌存在清零危機的當下,如何合理地「致敬經典」,并賦予符合時代潮流的、符合用戶需求的技術內核,可能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正如前文用戶所言,「沒有誰介意自己的太太是劉亦菲。」
最后這一條,算是個餿主意嗎?評論區(qū)可以聊一聊。
PS:除了「雷學」跟「米學」,YU7 作為一臺車本身,又會對傳統(tǒng)新勢力「蔚小理」們造成什么影響?我們還有一篇文章來探討這個問題,歡迎關注。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