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丸都山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6月30日,摩爾線程與沐曦兩家國產GPU公司在同一天遞交科創板IPO申請,正式吹響沖刺上市的號角。
在這場國產GPU的沖刺中,摩爾線程與沐曦的創始團隊皆堪稱豪華。摩爾線程創始人張建中,曾擔任英偉達全球副總裁并執掌中國區業務,對GPU行業的全球格局和市場需求有著深刻的洞察;沐曦創始人陳維良來自AMD,曾主導AMD數代核心產品的研發工作,對GPU架構設計和技術演進有著深厚的專業造詣。
身處國產GPU熱潮之中,又有明星創始團隊光環加持,兩家公司在資本市場備受追捧,早早就已進入了“獨角獸”行列。上市前,摩爾線程Pre-IPO投前估值已經達到246.2億元,沐曦也超過了210億元。
在這樣的背景下,行業內關于誰是“中國英偉達”的爭議也愈發甚囂塵上,但就從兩家公司披露的招股書信息來看,討論這個問題實在為時過早。
作為國內最具潛力的GPU公司,摩爾線程與沐曦的所反映出的也是這個賽道的現狀——從“可用”到“好用”,國產GPU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虧損不是問題
在摩爾線程與沐曦的招股書發布后,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再次見識到了芯片行業的“燒錢”屬性。
根據摩爾線程的招股書,從2022年至2024年,摩爾線程營收分別為4608萬元、1.24億元及4.38億元;同期凈虧損分別為18.40億元、16.73億元及14.92億元。
虧損的主要原因是GPU行業高昂的研發成本。同樣以摩爾線程為例,其招股書顯示2022-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38.1億元,這相當于是三年內公司營收的6倍多。
另一邊的沐曦在這個問題上也不遑多讓。招股書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沐曦營收分別為42.64萬元、0.53億元、7.43億元、3.20億元;凈利潤分別為-7.77億元、-8.71億元、-14.09億元、-2.33億元。
綜合來算,兩家公司在過去三年總共虧損了82億元。
不過,這種起步階段的大肆燒錢,在芯片行業中實屬常態。比如英偉達在2009年受“顯卡門”事件(GF系列顯卡存在硬件設計缺陷問題)影響,該年虧損達到8700萬美元,而其當年的研發費用還是提高了20%,達到8.9億美元。
因此,摩爾線程與沐曦的虧損,完全在預料之內。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對于國產GPU廠商來說,當前的首要任務,可能真的就是謀求上市。
一方面,業內美元基金大多已經離場,考慮到GPU企業短期注定無法盈利的特性,地方國資也很難持續性地為其輸血。
另一方面,隨著科創板“1+6”改革重啟未盈利企業上市通道,疊加創業板第三套上市標準落地,為GPU企業形成了極為寶貴的上市窗口期,特別是這類企業由于其“硬科技”的特性,資本市場本就對其相對包容。
當然,這一切還是離不開產品作為基礎,畢竟就算是把“國產替代”掛在嘴邊,也得需要載體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而這一點,現階段摩爾線程和沐曦完成得都很不錯。
先說說摩爾線程。目前摩爾線程已推出四代GPU架構,形成了“芯片-板卡-一體機-集群”四條產品線,覆蓋AI智算、圖形渲染、計算虛擬化和面向個人娛樂與生產力工具等應用領域。
值得重點說下的是摩爾線程自主研發的MUSA架構。該架構涵蓋了統一的編程模型、軟件運行庫、驅動程序框架、指令集架構等,它最大的意義是能夠幫助開發者在基于MUSA開發的應用上賦予更好的可移植性,這是目前GPGPU這類單一AI加速卡產品所不具備的。
另外,摩爾線程在桌面級顯卡的開發上,也算是國內GPU廠商中“獨一份”的存在(指能批量出貨)。
雖然桌面級顯卡聽起來沒有“AI加速卡”那樣高大上,但是桌面級顯卡開發的工作量要遠大于后者,因為需要為各種游戲去進行驅動程序的開發與優化,而且不同于英偉達有龐大的開發者社區和游戲廠作為支持,摩爾線程的驅動程序開發,幾乎是從零做起。
根據摩爾線程招股書所披露的,目前旗下的桌面級顯卡MTT S80性能基本相對于英偉達上代中端顯卡RTX 3060,而在驅動程序的開發上,MTT S80已經適配近千款游戲與應有,但較后者可能還要差兩個數量級。
相較于摩爾線程“大而全”的產品矩陣,沐曦在GPU產品開發上要更加專注,其產品多集中于訓推一體或通用計算芯片。
沐曦的優勢在于,其產品矩陣全部基于自主研發的GPU IP和指令集,這種從底層核心技術進行自研的模式,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優化產品構型,使其具備高能效與高通用性的優勢;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對外部IP授權企業的依賴,在中美地緣政治的博弈中,這個特質可能會成為未來的關鍵勝負手。
在產品方面,可以用兩款產品作個對比:MXC500曦云系列產品,FP32算力達15TFLOPS,英偉達A100的FP32性能為19.5TFLOPS;另一款單卡產品MXN100的INT8整數算力為160TOPS,FP16浮點算力為80TOPS,相比之下,英偉達A100 GPU的INT8算力達624TOPS,FP16浮點算力為312TOPS。
可以看到,雖然與英偉達相比仍存在差距,但已經完全能夠滿足諸多對算力有一定要求的應用場景,如部分科研機構的日常運算、智算中心的基礎任務等 。
沐曦的招股書顯示,截至報告期末(2025年一季度),沐曦GPU產品累計銷量超過25000顆。
成績之下,仍存隱憂
從上面對兩家公司的基本面、核心競爭力和產品的分析,能夠看出無論是摩爾線程,亦或是沐曦,在現階段的國產GPU競賽中,均能夠牢牢占據第一梯隊的生態位。
至少從國內市場對GPU的需求上來看,“自主可控”的權重絲毫不弱于“算力補充”,因此這兩家公司無論能否成功上市,其在現階段展示出的能力都會讓他們保持一個較高的下限。
而如果討論兩家公司未來能否成為“中國英偉達”,就必須考慮到市場驗證的問題,而從他們公布的招股書來看,可謂是各有各的困境。
先說說摩爾線程,從招股書上看,目前這家公司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客戶的復購率并不高,比如在2022年-2024年期間,僅有極致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這一家公司連續采購了加速板卡與一體機產品。
需要說明的是,極致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是摩爾線程的核心經銷商之一。
而如果對照沐曦的同期招股書,就會發現包括新華三、創世云科技在內的公司都曾有連續采購的記錄。
但沐曦的面臨的困境可能并不比摩爾線程小,因為在這份統計數據中,能夠看到2025年的第一大客戶是超訊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與上面的極致電子一樣,它也是沐曦的核心經銷商,其采購金額達到沐曦在今年一季度主營業務營收的39.95%。
這就很難讓人辨別,這部分產品究竟是賣到了第三方手中,還是以壓貨的形式存于經銷商手中。
總的來說,從市場驗證的角度來看,目前國產GPU可能還只是維持在“可用”階段,還遠未到對標國外產品的水平。
另外,對于這兩家公司來說,還有一個無法忽視的潛在威脅是產能問題。
由于兩者都屬于Fabless廠商,需要晶圓代工廠去流片、生產,而在BIS新規出臺后,國內AI加速卡已經基本再無到中國臺灣或是韓國代工的可能,幾乎一股腦地涌入中芯國際。
這就造成了嚴重的“僧多肉少”的局面:雖然中芯國際在先進制程上的產能和良率已趨于穩定,但是已無法匹配設計廠商的需求。
而在目前中芯國際先進產能的客戶中,有國家“信創”單位、有大廠關聯的半導體企業,還有脫胎于中科院及國防院校的企業,在這些企業中,摩爾線程、沐曦及一眾GPU創業公司,能夠搶到多少代工產能,恐怕要打上個問號。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隨著未來代工廠的產能擴充,這些國產GPU創業公司仍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36665.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