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從2012年以后,NVIDIA的顯卡都開始往隔代無低端方向發展。相當于給上一代的顯卡一個最后清理庫存的機會。因為每一代顯卡提升都明顯,讓曾經的旗艦卡變成中端卡。因此這個策略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
而今年的RTX 50系,又到了該出低端顯卡的時候了。只是這一次,有點不太一樣。我真心希望這會是NVIDIA這輩子最好的一年。希望聰明的你能讀懂這句話。來看看RTX 5050吧。
——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
顯卡外觀一覽
本次測試的RTX 5050是三風扇版本。作為一張入門顯卡,130W的TDP,3風扇的設計,是否夢回那張三風扇的GTX 750 Ti呢?不過曾經是花哨,如今是必要。
七彩虹的包裝設計沿用,并沒有發生變化。
Ultra的嘻哈風格不再多說了。
配件包含 iGame 魔術貼以及說明書。
依舊是大面積的鏤空設計。
PCI-E擋板采用雙槽設計,整卡達到2.5槽。顯示接口為3DP+1HDMI的規格。DP接口升級為DP2.1b,HDMI也升級為HDMI2.1b。其實完全可以壓縮為雙槽。
供電接口為單個8Pin接口。
Ultra的Logo在RGB下非常好看。這也是今年的特色。
外觀一覽結束,來看看拆解部分。
顯卡拆解一覽
四分裂圖一覽。
風扇型號為ID-Cooling ID9215M12B,參數規格12V 0.25A。風扇背面一圈貼了止震棉。
散熱本體一覽,RTX 5050 Ultra采用了2根6mm熱管。對于130W的功耗來說,還顯得比較冗余。
PCB在散熱面前就顯得短小精悍多了。為了方便辨識一些關鍵芯片,這里先做框選,不過因為沒有具體電路設計,所以框選僅作猜測。
綠框:核心供電電路
黃框:顯存電路
整個顯卡采用4+2組供電設計,左側的4顆供電覆蓋核心的核心段與外圍電路,右側的2相供電為4顆顯存供電。
RTX 5050的核心是GB207。具體型號為GB207-300-A1,啟用的CUDA數量只有2560個,TSMC 4N工藝。
顯存方面采用4顆三星GDDR6顯存顆粒,單顆顯存2GB,等效頻率20Gbps。在128Bit的位寬下帶來了320GB/s的讀寫速度。
供電設計方面,核心控制器是萬代的AOZ73004CQI(ENC0)。這是一顆單路4相的控制器。供電組都采用了萬代的AOZ5311NQI一體MOS,供電能力為55A級。
顯存為兩相控制,MOS為UBIQ M3092M與M3098M組成一上一下的設計。
性能測試
測試平臺:
CPU:Intel Core i9-14900K
主板:華碩 ROG MAXIMUS Z790 DARK HERO
內存:宇瞻 暗黑 16Gx2 DDR5 6400 C32
主硬盤:達墨 水瓶座 2T
散熱:鑫谷 昆侖MU-360 ARGB
電源:鑫谷 數智 DM-850G
環境溫度:30℃
系統版本:Windows 11 24H2
驅動:576.88
主板為華碩 ROG MAXIMUS Z790 DARK HERO。
散熱器為鑫谷 昆侖MU-360 ARGB,支持最高300W散熱能力,水冷頭搭載320*240 LCD屏幕。
電源為鑫谷 數智 DM-850G數字電源,可實現電路電壓精準度的控制。
測試項目包含游戲基準、渲染、專業、AI和游戲實測5個大類。
對比對象為鐳風 Geforce RTX 4060 8G、七彩虹Geforce RTX 3060 bilibili OC 12G與NVIDIA Geforce GTX 1080Ti 11G公版。所有分表測試均以RTX 4060為基準,而總表測試則以RTX 4090為基準。未特殊說明則均為幀數或分數,數值越高越好。
為了便于文字閱讀,綠色代表超過/更好,紅色代表不如。
首先來看一下GPU-Z參數。目前2.66版本還不可以完美識別RTX 5050。
游戲基準測試:
先來看看進口娛樂大師3DMARK基準測試。RTX 5050在DX11測試中能稍微領先RTX 4060,但是在DX12游戲下都稍有落后。整體而言只有97.5%的RTX 4060。
3DMARK 超采樣性能對比。在DLSS 4 4倍幀生成的幫助下,RTX 5050對比RTX 4060 在非DLSS 3與DLSS 4下都有明顯的領先優勢,最高能達到60%;在原生和DLSS 2的情況下,甚至在4K的環境下都稍有落后。8G顯存和小核心的設計讓RTX 5050在應付高分辨率和高帶寬任務下顯得力不從心。
我們再看看一些常見的基準測試跑分,Unreal Engine 2代表的Superpostion Benchmark、DX11 Valley&Heaven Bench和支持DLSS 3的UE5 EZBench,從1080P,2K到4K進行性能測試。GTX 1080 Ti因為不支持DLSS,所以沒有參與新軟件測試。
RTX 5050在舊軟件這些肌肉測試上會不敵RTX 4060。但是到了DLSS 3上,性能要說和RTX 4060完全一樣,我覺得是完全可以這么說的。老軟件上落后0.2%,新軟件也就比RTX 4060高0.5%的性能。
表格整理如下。
渲染測試:
這里直接選擇Blender 4.2 + VRay 5&6兩大經典的渲染器進行測試。即使GDDR6超到了20Gbps,RTX 5050依舊不能憑借帶寬的優勢追上RTX 4060。而面對傳統老軟件Blender測試,更是沒有機會。
專業測試:
專業測試采用SPEC Viewperf2020進行測試。RTX 5050的性能表現在這里倒有些亮眼,領先RTX 4060 9.2%。
AI測試:
這里直接選用Ollama與MLPerf進行測試。RTX 5050的GDDR6只有在高帶寬需求下才有一定優勢,如果是小模型的話,核心性能的不足依舊拖累AI性能。
游戲實測:
接下來就是游戲實測了,這次不包含4K測試,畢竟8G顯存跑當今的RT游戲太吃力了。我們把測試的游戲根據運行模式分為傳統光柵,光追,和
超采樣 模式進行區分。首先來看1080P游戲的表現。
對于傳統的光柵類游戲,RTX 5050的有很明顯的領先。諸如古墓麗影這種是大幅領先。其他游戲也是稍有領先不弱的表現。
加入光追之后的,RTX 5050的游戲表現依舊優于RTX 4060。只有2077這種超高壓力的游戲,RTX 5050會明顯出現個位數幀數的表現。
加入DLSS這一項之后,RTX 5050的表現也是會有優于RTX 4060的時候,尤其是支持DLSS 4的游戲,兩倍幀數的優勢非常明顯。
如果此時又要DLSS又要光追。那么50系的真正優勢就得以體現了。對比RTX 4060都是大幅領先,只有到了性能壓力太大的游戲時,才拉不開差距,比如黑悟空。
總結一下1080P的性能。
傳統光柵領先RTX 4060 5.5%,領先RTX 3060 20.1%,領先GTX 1080 Ti 15.4%。
RT下落后RTX 4060 13.6%,領先RTX 3060 34%,領先GTX 1080 Ti 11.3%。
DLSS下領先RTX 4060 14.4%,領先RTX 3060 46.2%,領先GTX 1080 Ti 35.7%。
DLSS RT下領先RTX 4060 18.1%,領先RTX 3060 62%,領先GTX 1080 Ti 14.3%。
到了2K測試上,這就是真正壓力8G顯存的時候了。
在傳統的光柵類游戲,RTX 5050居然還是能保持領先的地位??磥韨鹘y的光柵游戲壓力還是很小。
2K光追下,RTX 5050的游戲表現開始出現縮水了,到了2077這種超高壓力的游戲,RTX 5050嘎嘎落后,在光明記憶無限里甚至落后一半。
而到了DLSS游戲,不開啟光追相當于釋放了一部分渲染的壓力,因此RTX 5050重新活了過來。
而在DLSS+RT的雙重壓力下,RTX 5050只能說能夠齊平,甚至在一些DLSS 4游戲下也不能有2倍的性能提升,雖然不輸,但不能大贏。
2K下整體性能總結如下。
傳統光柵領先RTX 4060 8.7%,領先RTX 3060 17.8%,領先GTX 1080 Ti 11.1%。
RT下落后RTX 4060 32.4%,領先RTX 3060 9.5%,領先GTX 1080 Ti 4.1%。
DLSS下領先RTX 4060 19.4%,領先RTX 3060 44.3%,領先GTX 1080 Ti 33.6%。
DLSS RT下領先RTX 4060 10%,領先RTX 3060 60.4%,領先GTX 1080 Ti 13.9%。
功耗與溫度
游戲的測試就此結束了,讓我們最后來看看功耗和溫度的表現吧。使用OCCT 13.1版本進行GPU烤雞,此時的核心溫度為68.7度,顯存溫度56度。此時風扇轉速為2170轉。此時記錄平均核心頻率為2610MHz,RTX 5050的頻率真的高了很多。
七彩虹RTX 5050 ULTRA可以拉到111%的功耗,我們把功耗拉上去后,此時記錄平均核心頻率為2708MHz。核心溫度增加到73.1度,顯存溫度58度。此時風扇轉速為2200轉。這個收益還是可以的。
用3DMark Speed Way進行烤雞測試,此時的顯卡功耗為130W,頻率提升到了~2900MHz。
如果同樣拉到111%的功耗,那么此時頻率提升到接近3G,達到~2984MHz。
總結
七彩虹RTX 5050 ULTRA本身多提供的11%功耗,讓它在RTX 5050一眾顯卡中能獲得更多的功耗空間,頻率和性能自然就更高,配合三風扇設計,散熱問題也不用擔心。想當初我以為RTX 5050會搞個96bit 12G版本,看來還是我小看了老黃了。唯一的問題就是核心本身。怎么選,靠你們教老黃咯。
買電腦討論群:386615430
電腦吧評測室二手群:82913248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