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二風
來源 / 節點財經
6月30日,人工智能語音技術公司「云知聲」成功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09678.HK。云知聲本次全球發售H股約156.1萬股,發行價定為每股205港元,募資凈額約2.06億港元。
截至7月4日,股價最高收得338.6港元,最終收報329.4港元,較發行價大漲60.6%,收盤總市值超過233.7億港元。這一表現,為云知聲贏得“港股AGI第一股”的稱號。
圖源:云知聲官微
值得注意的是,云知聲此次募資規模相對較小,在當前AI企業動輒數十億港元融資的背景下,區區2億港元的募資顯得頗為“保守”。有分析認為,云知聲此番上市更大的意義在于“續命”——完成上市可解除對賭協議中的贖回壓力,優化財務結構,而不僅僅是籌集擴張資金。
據招股文件披露,截至2024年底云知聲賬上現金及等價物僅剩約1.56億元人民幣。公司資產負債表中還背負著高達33億元人民幣的“可贖回優先股”巨額負債,如在約定期限前未能上市,投資方有權要求公司以本金加年息10%的價格回購股份。
成功上市使得這項危機得以消除,特殊贖回權隨IPO轉為失效,因此,這次IPO更多被視作云知聲卸下歷史包袱、續存求生的重要一步。
01 專注對話式AI的“老將”
云知聲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專注于對話式人工智能產品和解決方案的AI解決方案提供商,主營業務聚焦在日常生活(物聯網)和醫療健康等垂直應用場景。公司由黃偉、梁家恩、康恒等人工智能語音識別領域的專家聯合創立,他們均擁有中科大、清華等名校及中科院背景。
作為國內首批將深度學習算法應用于商業語音識別的公司之一,云知聲在語音AI領域起步甚早,并逐步構建起涵蓋大模型、多模態交互、AI芯片、行業知識圖譜等在內的全棧技術體系。
圖源:云知聲官網
在2016年,云知聲便著手自建Atlas人工智能計算集群,為大規模模型訓練提供算力引擎。2023年5月,云知聲發布了參數規模達600億的通用大語言模型“山海大模型”,并將其應用于醫療診斷和日常生活等產品中,實現了AI大模型商業化的突破。在2024年MedBench醫療AI評測中,山海大模型以82.2分的綜合成績排名第一。
除了軟件算法,云知聲還自主開發了AI語音芯片,先后推出了物聯網語音芯片“雨燕”和“蜂鳥”,以及面向車載的語音AI芯片“雪豹”。據招股書披露,近三年云知聲AI芯片出貨量從2022年的1280萬顆增至2024年的3600萬顆,通過掌握芯片設計能力,云知聲的AI解決方案在終端設備部署上擁有更強的落地適配性,這也被視為其技術壁壘之一。
在智慧生活領域,云知聲為格力、美的、海爾等家電企業提供語音交互解決方案,覆蓋智能家居、車載、智慧交通等應用場景。在智慧醫療領域,云知聲為醫院提供語音電子病歷、智能導診、醫學影像輔助診斷等AI解決方案,目前已落地于北京協和醫院等超過500家醫療機構。
02 高研發、低回款、強對手,云知聲難在哪?
從財務數據來看,云知聲近年的經營狀況其實并不算樂觀:增收不增利,持續虧損,現金流承壓,凸顯商業化變現的挑戰。在2019-2024年中國AI解決方案市場年均增長逾30%的大環境下,云知聲自身的財務表現仍然承受多重壓力。
首先是業績虧損與研發投入的矛盾。財報顯示,2022-2024年云知聲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01億元、7.27億元和9.39億元,三年營收年復合增長約23%。但同期凈虧損分別高達3.75億元、3.76億元和4.54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過12億元。
連年虧損的主因歸于高強度的研發投入,2022-2024年云知聲研發開支占各年收入的比例在30%-40%之間。尤其是對大模型的投入,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盡管大模型研發提升了技術競爭力,但短期內尚未找到清晰的盈利路徑。
其次,云知聲目前的商業模式以提供定制化AI解決方案為主,這種項目制、軟硬結合的業務模式在盈利能力上存在瓶頸。其主要收入來源于智慧生活和智慧醫療兩大板塊的AI產品及解決方案,其中以定制項目交付為主的解決方案業務占總收入六成以上。
圖源:云知聲官網
《節點財經》分析,此類業務往往涉及硬件采購與系統集成,毛利率常年在40%左右。相較純軟件或SaaS模式50%-80%的高毛利率,云知聲的業務毛利水平偏低,限制了盈利提升空間。同時,定制項目往往投入周期長、交付復雜,也加大了運營成本和管理難度。招股書顯示,云知聲核心業務毛利率近年來呈下降趨勢,再加上銷售和行政費用增長,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率。
此外,市場競爭激烈,份額有限也是云知聲面臨的現實挑戰。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按2024年收入計算,云知聲僅占中國AI解決方案市場約0.6%的份額,行業排名第四。換言之,國內AI方案市場高度分散且群雄環伺,云知聲作為其中的玩家之一,尚未取得顯著的規模領先優勢。
在云知聲所專注的細分領域,形勢同樣不容掉以輕心。公司在日常生活場景的AI方案市場雖躋身第三位,但市占率也只有5.8%;在醫療AI服務市場排名第四,市占率約2.3%。
這一水平與行業龍頭仍有明顯差距,科大訊飛等巨頭多年來深耕語音及人工智能領域,業務版圖橫跨教育、醫療、物聯網等多個場景,并擁有更豐富的產品線和資源投入。例如,科大訊飛旗下的訊飛醫療科技公司2024年收入達到7.34億元,毛利率55.1%,遠高于云知聲醫療業務約40%的毛利水平。面對科大訊飛這樣的頭部對手,以及百度、阿里等大型科技公司在通用AI上的圍堵,云知聲在市場開拓上壓力不小。
最后,現金流和應收賬款問題凸顯了云知聲商業化過程中的資金周轉難題。據招股書,截至2024年末云知聲應收賬款為5.6億元,占當期營收比例達60%,貿易款應收周轉天數為277天,應收賬款周轉慢既占用了大量營運資金,也反映出云知聲對下游客戶議價能力不足。云知聲在IPO募集說明中也強調將加強應收賬款管理,但其根本出路還在于提高產品標準化程度、優化客戶結構,以改善現金流狀況。
《節點財經》認為,高研發投入、低毛利模式、強敵環伺和資金回籠慢這四大難題,構成了云知聲當下商業化道路上的主要掣肘因素。這也是為什么此次上市對云知聲尤為關鍵:一方面通過資本市場募資和股權重組減輕財務壓力,另一方面則需借助上市提升品牌影響力和信用背書,以贏得更多客戶訂單和戰略合作。
03 大模型落地醫療與物聯網,能撐起未來嗎?
盡管困難重重,云知聲選擇在此時登陸資本市場,也顯露出對未來機遇的信心和判斷。
招股書多處強調了云知聲山海大模型在智慧醫療、車載交互、智能客服等場景中的應用潛力,并引用其在權威評測中取得的優異成績,證明技術實力已躋身國內第一梯隊。乘上大模型的東風,不僅有助于云知聲豐富產品矩陣、提升方案附加值,也是吸引投資者關注、提振市場估值預期的關鍵。
更為重要的是,云知聲選擇繼續深耕垂直領域作為差異化競爭策略,被視為一條務實的發展路徑。在通用AI賽道巨頭林立的形勢下,云知聲將資源聚焦于“智慧生活+智慧醫療”,避開與巨頭在通用平臺上的正面交鋒。
這兩大領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需求明確,而且客戶更需要定制化、行業化的AI解決方案。云知聲通過多年項目積累,已在這些領域打造出標桿案例:如與格力合作的智能家居語音系統、賦能深圳地鐵的智能語音客服,以及服務北京協和醫院的電子病歷和診斷助手等。
這些“燈塔客戶”不僅直接帶來了收入,也讓云知聲沉淀了寶貴的行業Know-how和數據資源,為其在垂直行業中進一步擴展奠定基礎。
此次IPO募集到的資金雖然不算豐厚,卻將為云知聲的后續發展提供助力。根據云知聲規劃,所籌集約2億港元資金將重點投入強化AI研發與算力、拓展商業版圖、補充運營資金等方向,有助于其鞏固技術護城,保持在大模型和多模態交互等前沿領域的競爭力,并為尋找下一個增長曲線提供資金支持。
《節點財經》認為,從大環境來看,中國AI產業仍處于高速發展期。龐大的市場蛋糕意味著只要找準方向、踏實運營,云知聲這樣的專業玩家仍有廣闊的成長空間。在政策層面,國家和各地政府也在大力扶持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和數字醫療等產業方向,未來云知聲有機會參與更多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的重大項目,獲取穩定的業務增量。
云知聲需要在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證明自身的價值創造力,如何將領先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回報,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提升市場份額并盡快實現盈利,這些都是云知聲必須回答的問題。
可以預見,隨著募資到位和債務包袱解除,云知聲輕裝上陣,有望加速推進產品創新和市場開拓。只要云知聲能夠把握大模型浪潮并繼續扎根核心場景,不斷提高自身“造血”能力,那么這次登陸資本市場或將成為公司邁向新高度的起點,而非終點。
*題圖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