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2025年度全代會落幕,蔡英文連續第二年缺席。這場政治缺席背后,折射出臺海局勢的復雜變數。
臺灣(資料圖)
在賴清德主導的全代會現場,蔡英文的缺席姿態成為島內輿論焦點。資深媒體人趙少康直言,這種持續的缺席行為,本質上是蔡英文對賴清德的無聲抗議。在權力分配上,賴清德主導的民進黨當局呈現“用人唯賴”的態勢。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指出,賴清德上臺后,重要部門負責人多出自其派系,蔡英文“英系”勢力被邊緣化。近期桃園市長鄭文燦貪腐案,更是加劇了黨內派系矛盾。民進黨前“立委”詹江村公開批評,賴清德未能有效整合黨內力量,導致“大罷免”行動以失敗告終。
賴清德上臺后,臺灣社會面臨多重危機。在立法機構,民進黨與在野黨持續對立,多項重要法案難以通過。島內民生問題凸顯,物價上漲、青年就業困難等問題引發民眾不滿。對外關系上,賴清德堅持“臺獨”立場,導致兩岸關系持續緊張。最新民調數據顯示出民眾態度的轉變。“美麗島電子報”調查顯示,賴清德施政滿意度跌破四成,信任度也大幅下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滿意度超過五成。這一數據變化,反映出民眾對賴清德施政表現的失望。
臺灣(資料圖)
美國政壇的動態也釋放出對賴清德不利的信號。美國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公開表示,臺灣需為“保護”支付更高代價。這一言論被解讀為美國對臺政策可能調整的前兆。在具體事務上,美國對賴清德的支持力度明顯減弱。原本計劃參加臺灣閱兵的美國軍校生,行程被突然取消。美國共和黨部分政客公開批評賴清德的“臺獨”行徑,認為其行為可能引發臺海危機,損害美國利益。
民進黨內部的矛盾與賴清德的民調下滑,直接影響其選舉前景。回顧民進黨歷史,2008年、2018年、2022年的選舉失利,都與黨內分裂、民意流失有關。如今,賴清德面臨的局面更為嚴峻,若無法改善民調、整合黨內力量,2026年縣市長選舉和2028年領導人選舉,民進黨恐將再次遭遇慘敗。
臺灣(資料圖)
臺海局勢的走向,不僅取決于島內政治生態,更與中美關系密切相關。賴清德的“臺獨”路線,既無法獲得島內民眾支持,也難以得到美國長期庇護。蔡英文與賴清德的矛盾,只是民進黨內部危機的縮影。未來,臺灣政壇如何發展,臺海局勢如何演變,值得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