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拔節期趕上悶熱天,密度管不好要吃大虧!種稀了滿地長草浪費地,種密了稈細頭重遲早倒。
貴州試驗田看得清楚:密植田稈子賽筷子,風一刮倒成一片。河北老農算過賬:株距差5厘米,一畝地少收百斤糧。種子袋上的“審定密度”是金標準,別把稀植品種往密里塞!
稀植大穗型品種像“大塊頭”,硬擠5500株等于壓垮壯漢。耐密型品種葉片往上長,6000株擠著長也能通風透光。
肥地好比“胖子能多吃”,密度敢取上限苗壯穗子沉。沙薄地肥力跟不上,硬密植等于“餓肚子干活”,減產沒商量。老式等行距讓玉米“擠公交”,試試寬窄行——寬80厘米透氣,窄40厘米保苗。
新疆農場用這招,畝種8000株不悶苗,噸糧田全靠通風好。密植田要想長得壯,水肥得像“喂小孩”,精準滴灌別斷糧。北大荒密植田鋪滴灌帶,水肥直接送嘴邊,玉米不徒長穗子大。
玉米長到齊腰高,噴矮壯素把稈子“壓矮墩實”。這時候不控旺,后期稈子細高,刮風下雨準倒伏。苗期管理要趕早:播后7天內查苗補缺,別等苗稀了再嘆氣。
3-5葉期抓緊除草,草欺苗比密植還可怕,苗弱稈細難抗風。
草地貪夜蛾專咬苗心,發現葉子有蟲眼,趕緊打藥護“頂梁柱”。老把式看苗稀密憑眼力,現在得結合種子說明調間距才穩當。
我個人覺得,密植就像過日子,既要讓每株苗“吃飽喝足”,又不能擠得喘不過氣。
河南、河北的夏玉米地,現在正是定苗關鍵期,密度錯了難回頭。
黃龍縣噸糧田有秘訣:肥地敢密植,還靠全程精細管,稈子穩當穗子壓手。別信“一袋種子撒遍田”,地塊肥瘦不同、品種脾氣不同,密度得跟著變。未來幾天要下地量行距,拿不準的地塊先劃三分地做試驗,對比一年就有數。
密植不是越多越好,稈子敦實、穗子飽滿、刮風不倒,才是好密度。今晚就翻出種子袋查“審定密度”,明早下田量株距,別等苗稠了再間苗。
各地氣候不一樣,山區風大要稀點,平原地肥能密點,自己地塊自己摸規律。您家往年種玉米,密度咋調的?有沒有倒伏減產的教訓?
評論區聊聊經驗!記住這6條金規:看品種、分肥瘦、調行距、控水肥、早控旺、細管苗。玉米要高產,密度是關鍵!
科學調間距,稈子穩當穗子大,秋來堆成金山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