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中耕機,既可開溝、覆土,還可以除草、施肥,這是記者日前在懷集縣冷坑鎮和平村的韭小娃生態園看到的一幕。
廣東韭小娃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研制的中耕機作業中。
在這里,韭菜的種植、管理、采收三個階段,均實現了全程機械化。這一智慧產線,填補了我國窄行距蔬菜機械化的空白,為韭菜種植產業提供了“懷集方案”。
前段時間,歷經多日暴雨襲擊,這里的韭菜完好無損,沒有出現受淹爛根的情況,韭菜正茁壯生長。“這就是我們開溝起壟技術的成功實踐。”廣東韭小娃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鄒儒指著眼前的壟溝高興地告訴記者,壟溝因為夠寬夠深,起到了很好的排水和積水效應。現在壟溝被雨水沖刷帶來的泥土填高了,要及時重新開溝,將這些泥土回籠到田塊上。
鄒儒告訴記者,傳統韭菜種植行距狹窄,且密度高,大型農機難以施展,長期依賴人工勞作,不僅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深耕韭菜行業20多年的他們,有著30年植保經驗的團隊,創新了開溝起壟的技術,將壟溝加深加寬,做到盡快排水。而要讓水盡快排走,必須讓水走直線。因此,針對南方多雨氣候,對種植模式進行革新,首創了高壟栽培模式。
鄒儒舉例說明,以一畝為例,將壟高設為30厘米、壟寬2.4米,2.4米的壟面種植7株韭菜,行距為30厘米,株距為20厘米。這一標準化設計,不僅解決了傳統高密度種植帶來的蟲害問題,還大大增強了土壤透氣性與排水性,土地利用率顯著提高,為韭菜生長營造優良環境。
在寬且深的壟溝下,還鋪設了水肥一體化設施,且不會影響農機作業。有了標準化種植,為農業機械化提供了條件,種植時可采用起壟一體化栽苗機,如果用人工種植,一人一天最快種3分地,改用機器作業,一人一天可種2畝,效率翻了幾倍。
在管理階段使用中耕機,一機多用,施肥、除草、田間運輸,可降低75%的人工成本。由于韭菜生長周期快,25天可以采收一茬,且多為夜間作業,需要人工多,且還難找到人采收。他們研發出了智能收割機,一次可收割四行,一個來回就把一個地塊的韭菜收割完,不僅效率高,還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此外,該基地還實現了智能化管理,手機端即可遙控水肥一體化設施,實現“隨開隨關”,降低水肥的損耗,精準為韭菜輸水灌肥。
“農業必須要走現代化路線,只有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才能發展得更好。”鄒儒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在冷坑鎮已發展了1100多畝韭菜種植基地,主要銷往日本、韓國等地,國內主要和盒馬超市、京東超市等合作。下一步,公司計劃建設智能分揀中心和冷庫。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楊麗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