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黃小桃
切片、粉碎、烘干、擠壓、制粒、包裝……開陽縣楠木渡鎮紅星村生物質燃料顆粒廠內,一捆捆廢棄秸稈經生產線連軸作業,搖身一變成了“燃料粒”。
“別看它個頭小,顆粒高效易燃,出灰量還少。”該公司有關負責人算了筆賬,“以此作為熱量能源,綠色環保不說,燃燒費用還比用電便宜了2倍!”
秸稈飼料化加工利用。貴陽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另一邊,修文縣六屯鎮獨山村與修文縣家有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達成合作,將秸稈以每噸200元的價格出售,加工制成青貯飼料。
“每到農作物收獲季節,當地村民就會增加一筆額外收入。”獨山村黨支部書記、主任李家友說,通過與企業合作,將秸稈進行統一收購,村民每畝耕地可以增收300元以上。
一根小小的秸稈,何以成為撬動綠色經濟與鄉村振興的“金杠桿”?
此前,秸稈處理是農村生態治理的“老大難”;如今,貴陽貴安正通過秸稈飼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五化”綜合利用,推動秸稈變廢為寶,讓“生態包袱”變“綠色財富”。
數據顯示,貴陽市2024年依托息烽縣湘順發養殖有限公司、清鎮市菌香園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貴陽煜加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市場化主體收儲水稻、玉米等秸稈10.5萬噸。
秸稈加工制作食用菌菌包。貴陽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其中,修文縣鴻偉合作社“牽手”本地養殖企業,打通產業鏈輸送通道,完成秸稈青貯飼料年加工量2000噸,盈利收入超40萬元;
清鎮市菌香園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則將玉米秸稈加工成菌包,為食用菌提供優質基料,每噸增值至550元,2024年累計收購秸稈10,000噸;
開陽縣洛琪順合作社采用“木材+秸稈”7:3比例混合生產低碳清潔顆粒燃料,實現“生態添綠、企業降本、農民增收”的三贏格局,每噸獲利520元。
一組組數據背后,是貴陽秸稈綜合利用市場化發展的生動實踐。
搭建資源交易信息平臺,架起“農戶—村集體—企業”連接橋梁。2024年,貴陽市公開發布了270家近20萬噸的油菜、水稻、玉米、小麥、煙草等農作物秸稈收儲利用主體信息,覆蓋全市9個區(市、縣),撬動社會資金3000余萬元。
開展全域全量回收利用試點,構建“村集體主導、村民參與、企業聯動”機制。全市甄選出25個村集體,推行秸稈“離田回收+就地還田”模式,以每畝20元標準給予補貼;
同時,為試點村提供2556個臨時崗位,讓當地村民在回收等環節增收,實現從“要我回收”到“我要回收”轉變。
打造秸稈綜合利用示范項目,構建“五化”利用產業集群。2024年,全市12個示范點年共消納秸稈2.4萬噸,9家實現盈利,帶動秸稈利用向產業化、商品化邁進。
秸稈制作菌包成品。貴陽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近年來,貴陽以“一平臺一試點一示范”為核心抓手,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群眾參與,秸稈綜合利用率從2018年的83.84%躍升至2024年的91.11%。
從工廠燃燒的清潔能源到牧場養殖的綠色飼料,從合作社培育的優質菌包再到農田有機肥、酒廠酒曲原料的多點開花,貴陽持續深耕秸稈資源利用沃土,讓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果實綴滿黔中生態經濟枝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