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各條戰線傳來喜訊。在這些紛至沓來、令人振奮的消息中,有一條雖然沒有登上熱搜,但卻非常有價值。
那就是,中國第四大沙漠的騰格里沙漠寧夏境內鎖邊全面完成,在該沙漠東南緣,一條長約153公里、寬約10至38公里的固沙鎖邊帶赫然成型,實現了閉合。
這是這些年來,中國繼基本“消滅”毛烏素沙漠,實現塔克拉瑪干沙漠成功鎖邊后的又一生態豐碑。
騰格里沙漠的治沙動因源自鐵路,歷史可追溯至上個世紀50年代。當時,包蘭鐵路建設中,中國首次在沙漠邊緣采用草方格固沙技術。
70年代起,寧夏中衛等地通過“三北”防護林工程系統推進治沙,90年代引入飛播造林、節水灌溉等技術。
進入本世紀后,光伏治沙、微生物固沙等創新模式廣泛應用,生態治理進入規模化新階段,騰格里沙漠治沙更是創造和續寫著世界治沙史上的“中國樣板”。
中國有著廣袤的國土,但是沙漠(包括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總面積卻達130.8 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面積的13.62%。這個面積超過西藏,也超過內蒙古,相當于7個多廣東省,或8個多山西省。
曾幾何時,沙漠是荒蕪與絕望的代名詞。在廣袤無垠的沙漠面前,人類往往顯得渺小而無力,但這個“人類”中,特別是當代中國人則顯得有些“另類”,敢于挑戰馴服千年流沙,以戰天斗地的豪邁氣概和改造自然的堅定決心,踏上了漫漫治沙之路。
幾十年,從人拉肩扛的傳統勞作,到科技加持的高效治理,無數治沙人在烈日黃沙中揮灑汗水,在狂風呼嘯中堅守信念,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
當全球荒漠化每年以5-7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擴大,中國卻實現連續二十年沙化土地凈減少。
如今,更是實現著從“向沙漠要綠色”到“向沙漠要效益”的跨越。
這些年,中國改造利用沙漠的新模式、新成果很多。比如,利用沙漠充足的光照資源,建成大規模光伏產業園,形成“板上發電、板間種植、板下養殖”的立體循環經濟模式,硬是把沙漠變成了“聚寶盆”。
通過治理大面積的沙漠,充分挖潛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改善了生態環境,讓國土增值,為子孫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生態財富。
此外,中國還向深海、深地進軍。“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里亞納海溝10909 米處,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中國已完成八條全球主要海溝深淵的載人深潛科考。
在深地探索方面,中國首口超萬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完鉆,井深達10910 米,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創造多項世界紀錄。
令人驚喜的是,在萬米地下發現油氣,還首次獲取萬米深層巖石標本,形成自主可控的萬米關鍵核心技術體系。
此外,固守既有疆域“深耕細作”的同時,隨著中國綜合國力與日俱增,從民間到官方,捍衛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比以往更為強烈。
從南海島礁的常態化巡航維護海洋權益,到在中印邊境以堅定立場守護陸地疆界,再到以強大的軍事力量、外交智慧和科技手段,構建全方位的領土安全防護體系。
無論是面對外部勢力的無端挑釁,還是歷史遺留的領土爭端,我們更加有底氣和能力,確保寸土不讓、寸土必爭,國土面積決不能守小了。
山河壯麗,寸土皆吾國之命脈、民之根基。最近中國學者高志凱提議以恒河為界劃分中印邊界的“高志凱線”,已經在國內形成強大民意基礎,在國際產生很大影響。
類似這樣自設議題,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策略,一定將產生奇效。
中國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一代人都在為下一代人創造更好的條件,這已經鐫刻在民族精神和血脈中。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中國人的家國遠志實際上已不僅僅停留和駐足于所在的藍色星球,正在超越傳統的陸地和海洋,勇敢延伸到了浩瀚的宇宙。
中國將目光和行動投向月球,投向深空。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從北斗組網到空間站建設,每一步都是新的開拓。
再過幾年,中國人將在火星“挖礦”,中國人將登上月球,開始在月球建立基地……
未來,中國在星辰大海間,必將代表人類持續“立體構建”,抒寫超越前人的非凡業績,澤被后世,光耀千秋。(本文配圖王鵬 攝)
解筱文:戰略學者。主評時政、文化、商業、鐵路。微信公眾號:評論員解筱文(zgmjp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