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網消息,7月2日的德黑蘭夜色凝重,市中心廣場的集會人群如同沉默的海浪。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穆薩維面對悼念沖突遇難者的民眾,聲音穿透夜空:“若敵人再次侵略,毀滅性回應必將降臨!”這份罕見的決絕姿態,與幾小時前北京外交部記者會上的聲音,構成了一道跨越6000公里的戰略回響。
就在同一天,以色列駐華官員與歐盟代表輪番向中國發出呼吁,核心意圖直指一個目標:要求北京向德黑蘭施壓,迫使其簽署核協議。西方將中國視為撬動伊朗的關鍵支點,中東外交棋盤上彌漫著無形的硝煙。
歐盟(資料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的回應簡潔卻蘊含千鈞:“近期中東爆發嚴重沖突,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很清楚。”這輕描淡寫的“很清楚”三字,如同精準的手術刀,直接劃破了以色列“先發制人”的敘事邏輯。中方更明確提出“實現持續有效停火”的迫切訴求,將“推動伊核問題重回政治解決軌道”置于核心位置。這份表態看似溫和,實則暗含三重深意——承認伊朗自衛反擊的正當性,拒絕充當西方施壓工具,堅定維護中伊正常經貿權利。
德黑蘭當局的強烈反應背后,潛藏著生死攸關的雙重枷鎖。軍事上,伊朗防空系統老化嚴重,先進戰機數量不足,主要倚重導彈庫維持威懾。經濟上,2023年其原油出口的89%輸往中國,2024年中國高達3200億美元的原油進口總額中,伊朗石油占據其出口總量的約五分之一。這條“石油動脈”維系著伊朗軍備采購與民生供給,一旦被切斷,國家機器將面臨停擺風險。以色列正是看準這一軟肋,企圖通過脅迫中國減少石油進口,迫使伊朗在核問題上屈服。
石油(資料圖)
毛寧的發言如同一顆“定心丸”,精準消解了伊朗最大的戰略焦慮。當中方明確表示“各方相向而行”推動政治解決時,德黑蘭接收到的潛臺詞異常清晰:中國的石油訂單不會成為西方博弈的籌碼。當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穆薩維發出“毀滅性回應”警告時,德黑蘭同時關閉西部和中部領空的實戰化部署,更凸顯其戰略決心已被重新激活——經濟命脈獲得保障后,軍事反制再無后顧之憂。
這場圍繞波斯灣的博弈,本質是能源命脈與地緣主導權的雙線角力。中國以不選邊站隊的姿態堅守國際法理,無形中瓦解了西方“以經濟絞索馴服主權國家”的霸權邏輯。當伊朗擺脫“經濟崩潰”的恐懼,當美國發現軍事恫嚇不再萬能,中東的力量天平正發生微妙傾斜。穆薩維的警告不僅是對以色列的威懾,更是對國際規則的重申——小國尊嚴不容踐踏,自衛權利必須捍衛。
伊朗(資料圖)
中東的和平從來不會從天而降。中方這份被西方視為“中立”的表態,恰似一道堅固的防洪堤,抵擋了強權政治掀起的驚濤駭浪。當伊朗的石油貿易船隊依然能駛向東方港口,當總參謀部的作戰地圖不必再標注“經濟崩潰紅線”,德黑蘭的強硬才有了真正的底氣。穆薩維的警告不僅是對特拉維夫的提醒,更是對國際公平的呼喚——每個國家都有權在安全的國境線內,掌握自己的命運之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