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符皓
在沒有鬧鐘“催促”下自然醒來,梁美美緩緩起床,打開房門,盛夏的陽光早已灑滿庭院,院里栽種的花花草草綠意盎然。她照例沖上一杯咖啡,不緊不慢地開始精心烹飪早餐、澆花、喂寵物……一天的生活隨性愜意。
梁美美一家旅居租住的院落。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梁美美今年38歲,2019年8月,她和丈夫辭掉廣東的工作,一起來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鎮燈塔村旅居。
“在這里旅居,時間會慢下來,晨起時沐浴在陽光下,看著院里競相綻放的鮮花,心情特別好。”旅居生活給梁美美身心帶來的愉悅,溢于言表。
為啥會選擇到沙溪旅居?這還得從11年前說起。
彼時,梁美美到沙溪旅游,這個藏在茶馬古道上的古樸小鎮,令她著迷——木質結構的古村落、寺登街的古戲臺、街巷里的石板路、小橋流水的鄉土氣……一屋一景皆承載著鄉愁印記。
燈塔村航拍。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這里生活悠閑、氣候宜人,村民善良淳樸,原生態的食材也很健康。”此后,每當工作休假之余,梁美美都會暫別喧囂,回到沙溪,感受慢時光的歲月靜好。
在城市工作,朝九晚五,當對著電腦熬夜加班成為常態,當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飽受失眠折磨的梁美美下定決心:“想做的事情趕緊去做,不能再等了!”
沒有提前規劃,也沒有考慮收入保障,梁美美和丈夫毅然放棄原有的一切,舉家搬到沙溪,在距離沙溪古鎮3公里左右的燈塔村找了一個小院落,一租就是20年。
“當時在周圍幾個村子看了20多套院落,都不滿意,直到來到燈塔村。”在梁美美看來,“燈塔”這個名字,給人以力量,與燈塔村的緣分仿佛是冥冥中注定。
大理沙溪古鎮鄉村美景。楊繼培攝
一切從頭開始,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咋辦?
“生活不能‘既要’,‘又要’,‘還要’。”梁美美看得通透,哪怕租房的錢都是借的,也沒有動搖她一家留在沙溪的決心。梁美美堅信:“人只要不懶,在哪里都能生存。”
經歷短暫的休息后,梁美美從省外朋友經常向她咨詢云南土特產的信息里嗅到了商機——可以做代購,售賣云南原生態的菌子、板栗、柿餅、天麻等特色農產品。
雖賺不了多少錢,但總算能維持旅居的生活開支。
“旅居讓我的物欲降到最低,每個月一家人一兩千元就夠了。”生活平淡,但梁美美堅定自己的選擇:“在這里,我的身心每天都元氣滿滿。”
隔三差五,會有省外的朋友來看望梁美美。梁美美的勇氣和生活狀態,讓她的朋友羨慕不已:“你的生活,我的夢!”
唐海燕正在租住的院落里看書。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在燈塔村,與梁美美隨性的“冒險”旅居不同,來自上海的唐海燕的旅居生活,則是在實現財務自由后的選擇。
今年50歲的唐海燕,早年一直在商海打拼。2022年4月,第一次來沙溪旅游的她也被沙溪的慢生活氛圍吸引,隨后在當年8月,和朋友相約來到沙溪旅居。她和朋友在燈塔村后山租了一個農家院落,簽了15年合約,開起了民宿。
“到了這個年紀,要把生活節奏慢下來。”每天坐在院落前的觀景臺上,觀青山綠水,看藍天白云,感受山風吹拂,這樣與自然親近的氛圍,讓唐海燕身心放松。
當地村民的淳樸熱情,更讓唐海燕找回了小時候在上海弄堂里的親切感。“在這里生活,人際交往不需要考慮金錢、地位,人與人之間都很親近。”唐海燕說。
招待客人之余,閑下來的唐海燕便會重拾自己的愛好,畫畫、看書……生活過得簡單而充實。
據了解,目前,包括梁美美一家和唐海燕在內,已有15戶旅居客入住燈塔村。
沙溪古鎮寺登街的古戲臺。楊繼培攝
旅居客的到來,也讓燈塔村的“空巢”老房子重新煥發新活力。燈塔村委會黨總支書記張石龍介紹,與以往旅居客自行與村民洽談租房不同,目前,村里通過市場化、組織化運作,收儲了21套閑置民房,通過“以舊修舊“”保持原有風貌,由村集體統一管理,出租給旅居客。
燈塔村的旅居熱潮,不過是沙溪鎮旅居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據了解,近年來,在旅居云南熱潮推動下,沙溪鎮以“靜享田園慢時光”為理念,打造了“寺登為中心、壩區村落為輻射、山區村落為補充”的全域鄉村旅游發展藍圖,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和深厚文化資源變成可觀、可居、可體驗的旅居要素,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在沙溪長期旅居的游客有240多人,每年10天以上短期旅居客超過3萬人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