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又是一年暑假工涌入勞動力市場的時節。街邊的小餐館、奶茶店、超市里,隨處可見稚嫩的面孔。他們大多十八九歲,剛剛脫離高中校園,臉上還帶著未褪去的青澀。這些初入社會的"嫩苗子",常常成為商家又愛又怕的存在——愛他們的廉價勞動力,怕他們的不穩定和生疏。
在河南一家不起眼的小餐館里,老板娘張姐今年也招了幾名暑假工。其中有個叫小林的男孩,剛參加完高考,瘦高的個子,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說話時總是微微低著頭。就是這個看似普通的男孩,卻因為"端菜像端地雷"而成了店里的"網紅"員工。
小林第一天上班的場景,張姐至今想起來都覺得又心酸又好笑。那天正值晚餐高峰,店里座無虛席。廚房出菜口的鈴聲響個不停,其他服務員都是小跑著來回傳菜。唯獨小林,雙手捧著一盤青椒炒肉,像捧著一件易碎的珍寶,從廚房到餐桌不過十幾米的距離,他硬是走了一分多鐘。他的眼睛死死盯著盤子,手臂僵硬地保持著平衡,連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
"那架勢,真跟拆彈專家處理地雷似的。"張姐回憶道,"我看著他那個樣子,既想笑又心疼。這孩子明顯是第一次干這種活,生怕把菜灑了。"
果然,越是緊張越容易出錯。有一次,小林把3號桌點的大份水煮魚錯上成了7號桌的小份。當他發現錯誤時,整張臉瞬間變得煞白,手足無措地站在原地。出乎意料的是,7號桌的客人非但沒有生氣,反而笑著說:"沒事孩子,我們就吃這個小份的,你再給我們加個涼菜就行。"結賬時,客人還特意多給了二十塊錢,說是給小林的小費。
這件事對初入社會的小林觸動很大。那天打烊后,他主動找到張姐道歉,眼睛里閃著淚光:"阿姨,我明天一定會更仔細的。"張姐拍拍他的肩膀:"誰還沒個第一次?阿姨像你這么大的時候,連盤子都端不穩呢。"
隨著時間推移,小林漸漸適應了工作節奏。他學東西很快,張姐教過的桌號對應、菜品規格,他都能牢牢記住。更讓張姐意外的是,這個看似內向的男孩其實很細心——他會記住常客的喜好,主動給帶小孩的顧客搬兒童椅,甚至能在忙碌中注意到哪位客人需要添茶水。
一天深夜打烊后,張姐發現小林在后門整理一堆飲料瓶。詢問之下才知道,這孩子每天下班都會把店里和路上撿的瓶子帶走賣錢。原來,小林家境并不富裕,父母反對他出國留學的計劃,他賭氣要自己賺夠生活費證明給父母看。
"阿姨,我想好了,就算家里不支持,我也要攢錢考雅思。"小林低著頭,聲音卻很堅定,"我知道服務員的工作和出國留學沒什么關系,但至少我能先自立。"
張姐聽后,默默把店里積攢的紙箱也塞給了小林。從那天起,她總會"不經意"地把客人留下的飲料瓶放在固定的角落。有時候,她還會多做一份員工餐讓小林帶回家,借口是"食材買多了不吃浪費"。
七月底,小林因為"端地雷式服務"的視頻意外走紅網絡。有媒體來采訪,張姐擋在前面說:"別打擾孩子工作,他就是個普通學生,靠自己的雙手賺錢,沒什么好炒作的。"而小林面對鏡頭時,只是靦腆地笑笑,轉身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如今,小林的端菜動作已經相當利落,再也不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他依然保持著那份難得的認真——每上一道菜都會輕聲報菜名,臨走前不忘說"請慢用";看到老人會主動詢問是否需要軟一點的座位;遇到等餐時間長的顧客,他會悄悄送上一碟自家腌的泡菜。
暑假即將結束,小林也快返校了。張姐特意給他包了個紅包,說是"優秀員工獎"。臨別那天,小林給張姐深深鞠了一躬:"阿姨,謝謝您沒把我當臨時工看。等我留學回來,一定還來您這兒吃飯。"
看著男孩遠去的背影,張姐擦了擦眼角。在這個用工荒的年代,她的小店依然堅持每年招收暑假工。"誰不是從生手過來的呢?"張姐常說,"給這些孩子一個機會,說不定就能改變他們的人生。"
餐館的玻璃門上,"招聘暑假工"的告示依然貼著。新一批稚嫩的面孔即將到來,他們中或許會有下一個"端地雷"的小林,也會有屬于自己的成長故事。在這個普通的小餐館里,關于青春、關于成長的故事,永遠都在繼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