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村民偶遇威猛“大鳥”急報警!保康多方攜手暖心救援,2025年7月4日《湖北日報》
7月2日下午,湖北保康縣馬橋鎮唐二河村的張慈明在老鴉池村附近行走時,突然被一只威風凜凜的大鳥吸引住了目光。只見它雙目如炬,銳利無比,羽翼豐滿,卻似乎有些疲憊不堪。
原來,這只大鳥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被譽為“猛禽之王”的它,此刻正因高溫天氣導致的脫水而體力不支,無奈降落在路邊。
村民們小心翼翼地將這只金雕帶到河邊,希望它能在清涼的水中恢復體力。令人驚喜的是,金雕在水中稍作停留后,翅膀收攏,表情變得溫順,宛如一只乖巧的鴨子。
不過短短十余分鐘,它的眼神便重新煥發出神采,猛然振翅,如同一道金色閃電,瞬間沖向山林,消失在那片湛藍的天空之中。
01
從古至今,人們對猛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喜愛與崇拜從未減退,而金雕作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與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古代典籍中,對“雕”的描述屢見不鮮。《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提到“飛將軍”李廣將匈奴的弓兵部隊稱為“射雕者”,而《穆天子傳》中則描繪了“白隼青雕,執犬羊,食啄鹿”的生動場景。
到了盛唐時期,詩人們更是對金雕情有獨鐘,不僅有“寒雕射落不回頭”“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等獵捕大型猛禽的場景,還有“金雕不得擒魅狐”“手畫皂雕擒赤狐”等人雕配合捕獵狐貍的精彩畫面。
02
金雕屬于隼形目眾多捕食性鳥類中的一種,作為大型猛禽,其體長可達1米,翼展可達2米。
它們身上散發著一種王者的氣息,頭頂的羽色為金褐色,全身為灰褐色,喙部與足部都帶有標志性的金黃色。
金雕性情兇猛,有著猛虎般的氣概,長有尖銳又粗長的角質利爪,能給獵物致命一擊。同時,它們的雙翅強健有力,既是敏捷飛行的法寶,也是撲倒獵物的利器。
03
那么,金雕的“金”究竟指的是哪里呢?
其實,它的全身羽毛以褐色為主,但如果仔細觀察金雕的照片,會發現它的頭后側、枕部到后頸的羽毛呈特殊的披針形,且是金黃色的,在陽光下十分顯眼,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褐色羽毛形成鮮明對比。這便是金雕名字中“金”的由來。
成年金雕除了頭后到脖子上一圈漂亮的金色羽毛外,其他地方都是樸素的暗褐色。
而未成年金雕(幼鳥和亞成鳥)則要更花哨一些,它們兩翼下各有一塊長而清晰的白斑,尾羽也是黑白相間的。
04
金雕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猛禽之一,整個北半球都有它的蹤跡。在山地、山腳的森林、荒漠、河谷、草甸等適宜環境中,邂逅金雕的可能性更高。
那些環境中常見的大、中型動物大多都在金雕的食譜范圍之內,小到野雞、野鴨、野兔、松鼠、蛇,大到山羊、狍子、獾、狐貍等,金雕皆可與之一戰。
其實,它們并非嚴格的獨行猛禽,當單打獨斗沒把握時就會集群捕獵,特別是在冬季前后。
例如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長白山附近曾記錄到20多只金雕集群獵殺狍子,場面十分壯觀。
05
然而,盡管金雕如此威武強悍,但在“萬鷹之神”的評選中,卻敗給了另一種神秘的鳥類——海東青。
游牧民族狩獵時,手上常常佇立著威嚴的金雕,但“萬鷹之神”的稱號卻歸屬于海東青。
海東青不僅得到了皇帝的垂青,還是肅慎族系的精神圖騰,是族人靈魂寄托之所。
在古老的肅慎族系中,海東青有獨屬于自己的名字——“雄庫魯”,意為“萬鷹之神”。它在肅慎族系中的地位極高,被視為“神選中的子民”。
作為一個典型的狩獵民族,肅慎族人相信海東青的出現會增強族人的智慧與勇敢,賦予他們海東青一般不屈不撓、堅韌強大的精神。
海東青的偉岸身影還經常出現在文字記載中。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其為鳥中最神采奕奕的一種,寫下“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的贊頌之詞。
此外,海東青也曾被收錄于“詭秘”巨著《山海經》之中,其神秘與尊貴的地位可見一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