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沒有什么比由兩位老將接棒更能詮釋 Engineered Garments 的「傳承」與「革新」。
自創始人兼長青設計師Daiki Suzuki 20 多年來始終堅守的「日常可穿且富有靈魂」的品牌理念,將在他的左臂右膀 Kenta Miyamoto 和 Kunimasa Odagi 手中迎來全新篇章。
本文將從品牌前世今生切入,解讀 Engineered Garments 如何在北美工裝與日系美學之間游刃有余,以及這兩位設計師各自的淵源、風格和愿景,透視 Engineered Garments 的下一階段。
品牌源起
從「美國戶外」到「日本新美式」
Engineered Garments 的靈魂始于創始人 Daiki Suzuki 對美國工裝與戶外服飾的狂熱。
Suzuki 少年時代便對《Made In USA Catalog》和《POPEYE》雜志中展現的「真實制造」深深著迷,后來更深入硅谷軍品店與紐約 Garment District,在那些簡陋的車間里,他學會如何選料與裁剪,將機能細節與都市風格融于一體。
1999 年, Engineered Garments 以 Nepenthes 旗下小型系列問世,并于 2002 年正式成為獨立品牌,自此開創了「拆解經典、重組經典」的設計路徑,以 Bedford Jacket、Carlyle Pants、19th Century Shirt 等單品奠定了品牌基石。
三十余載里, Engineered Garments 從未把自己當作時尚秀場上的主角。它更像一間低調的工坊,用「不完美」的車縫痕跡和厚重面料,講述一衣歷久,一層再層的生活哲學,并將穿著即生活,層疊即態度的品牌核心貫穿品牌至今。
KentaMiyamoto
從「得力助手」到「新生代」
Kenta Miyamoto 任職 Nepenthes 期間,曾主導成立子品牌A?E,將傳統工裝基因與滑板街頭文化融合,為品牌注入 80/90 年代街頭的英倫滑板朋克的雙重語匯。在與 Suzuki 長達十年的共事中,他不僅深刻領會了 Engineered Garments 對功能與美學平衡的追求,也逐步形成自己對機能即個性的理解。
Miyamoto 擅長通過面料拼貼、隱蔽口袋與可拆卸結構,在日常輪廓中埋下細節驚喜,讓服裝的每一次翻轉和疊穿都成為個人表達的一部分。
隨著他肩負起 Engineered Garments 共同主導的重任,最新的「2TONE」系列只是開端,更大的挑戰在于如何在保持品牌 DNA 的同時融入更廣闊的青年文化視角。
KunimasaOdagi
多面工匠的人生履歷
Kunimasa Odagi 的職業軌跡跨越 Engineered Garments、Staple Design、Woolrich Woolen Mills 等多個標桿品牌,在產品打樣、研發流程與跨界項目中扮演中樞角色。
他對服裝工藝的熟稔程度來自于多年打樣匠人經驗,而對足球與亞文化的熱愛,則讓他擅長將運動美學注入傳統剪裁:他善于在短褲、圍裙等「邊緣」單品上做文章,通過疊穿與不對稱拼接,令看似不起眼的元素成為視覺焦點。
同時,Odagi 重視穿著氛圍的營造,他在本季系列的構思中,就將紐約街頭的即興涂鴉感與東京地下樂隊的粗獷節奏相融合,呈現出比傳統工裝更具活力的當代形態。
設計語言演變
在「制式」與「細節」之間
縱觀 Engineered Garments 三十年歷程,其設計語言始終在「制式工裝」與「微觀細節」之間來回擺蕩。
早期,Suzuki 的作品以拆解復古廓形為主,他將經典獵裝口袋、軍用褲腳與西裝廓形拆分重組,造就了既熟悉又新鮮的視覺體驗;中期,品牌開始在肩部、背部加入可調節帶、隱藏式口袋等實用設計,將美學與便捷性推向平衡極限。
如今,Miyamoto 與 Odagi 更進一層——他們用剪裁層次與功能重疊來捕捉當下年輕人對自由表達的渴望:聚焦短褲疊穿、裁短褲腳與多口袋拼接,在保留經典廓形的前提下,通過局部解構讓服裝更具實驗性與個性化。
這種演變并非簡單「去陳存新」,而是沿著 Engineered Garments 核心理念「有節制的矛盾」不斷深挖:它既保留了歷史感,也讓細節成為當代語境下的自我解讀載體。
在未來,我們或許能看到 Engineered Garments 在更多面料涂層、可拆卸結構與多場景兼容性上持續探索,讓工裝與街頭在同一件衣服里達到新的和聲。
逐條剖析Suzuki的「品牌七誡」
在 Highsnobiety 的對談中,Miyamoto 與 Odagi 總結了 Suzuki 多年品牌密碼,可視為新 Engineered Garments 的設計宣言,我們亦可從這些宣言解讀出幾片關于品牌未來藍圖的模樣:
1、Design with purpose, not for attention. ——以目標為本,而非博人眼球。EG 的所有功能細節均源于使用場景而非裝飾需求,從常見的暗袋到可拆卸帽圍,都服務于「何時何地穿這件衣服最合適」的核心思考。
2、Respect the archive, but don’t be controlled by it. ——尊重經典,卻不被其束縛。繼任者在延續 Bedford Jacket、Carlyle Pants 等標志單品時,仍敢于在口袋布局、拼接位置上做微調,這正是尊重但不囿于檔案的最直接體現。
3、Imperfection is a signature, not a flaw.——不完美即標志,非缺陷。車縫線的輕微錯位、面料皺褶的自然堆疊,都被視作手工痕跡與生活印記,讓每件 EG 單品既唯一又具可穿性魅力。
4、Consistency builds a unique language.—— 一致性成就獨特語言。從選面料的粗獷質感、配色的軍綠與深棕,到結構上的多口袋與層次剪裁,EG 三十年如一日堅持的「工業美學」正是其獨有語言。
5、Trust your instincts, even when they're subtle.——即便直覺微弱,也要相信。Miyamoto 與 Odagi 在「2?TONE」系列中對兩色切割比例的反復試驗,源于對細微對比的敏感直覺,這種「視覺平衡」的把握往往取決于設計師的第一感覺。
6、Don’t explain everything—let the wearer discover it.——不必面面俱到,讓穿著者自行發現。內側暗袋、可隱藏的調節帶與標簽上的手寫編號,都是留白的設計用意——讓穿著者在不斷試穿與觀察中,自行挖掘隱藏的巧思。
7、Think about the whole system, not just the piece.——考量整體系統,而不僅是單品。EG 系列從外套到褲裝、從配飾到多層疊穿整體造型,始終從「單品組合」出發,強調不同板塊如何協同構建完整的著裝體驗。
當 Bedford Jacket 仍舊穩坐衣櫥不敗地位,20 年來未及手的細節被重新調校;當 Carlyle Pants 輕微裁短腳口,更貼合當下街頭輪廓;當功能口袋與裝飾縫線相互穿插,令機能與美學合二為一,Engineered Garments 的傳承與革新便在這些熟悉的陌生感中不斷生成。
Miyamoto 與 Odagi 將在繼承 Suzuki 遺志的同時,以他們的世代視角與多元經歷,讓品牌繼續在工裝與街頭之間編織出下一段可穿戴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