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咳……”福建62歲的廖師傅握著CT報告,手止不住地顫抖。
作為跑長途的貨車司機,廖師傅的“行車標配”是:方向盤旁永遠有一盒煙。過收費站時,點一根;夜里開車,困得睜不開眼時,猛吸兩口;甚至連吃飯時,煙都夾在指縫里。
30年來,每天2-3包煙,成了廖師傅行車路上的“提神利器”。
直到上個月,廖師傅的咳嗽突然變本加厲。廖師傅說,“以為是感冒,吃了藥沒好,才去老家醫院做了人生第一次胸部CT。”
結果出來的瞬間,他覺得天塌了:右肺上葉有兩個結節,高度疑似惡性腫瘤。
廖師傅的“提神煙”變成了“催命符”,一家人的心都揪緊了。
肺功能差到“沒法麻醉”
一個“笨辦法”救了他
抱著最后一絲希望,廖師傅一家找到了福建醫科大學吳孟超紀念醫院胸外科主任林紹峰。
經檢查,廖師傅被確診為重度肺功能障礙肺癌。
林紹峰看完CT報告,皺起眉頭:“兩個結節都要切,但肺功能檢查結果顯示,你長期吸煙,肺功能指標不足正常人的40%,連普通麻醉都扛不住,怎么手術?”
更棘手的是,廖師傅肺部較大的結節,位置緊貼肺門大血管——無論是穿刺活檢還是消融,都可能碰破血管,造成大出血致命。
▲廖師傅的胸部CT,可見腫瘤緊貼肺門大血管。
“必須手術,但得先把肺‘養’好。”林紹峰給廖師傅制定了“訓練計劃”:嚴格戒煙!家人把家里的煙全扔了,廖師傅犯煙癮時,就嚼口香糖、含薄荷糖;做藥物吸入霧化改善氣道;每天做呼吸訓練——“吸氣……屏住……慢慢呼”。
兩周后,廖師傅的肺功能勉強達到了手術門檻。
用“三維地圖”拆彈
手術像走“迷宮”,每一步都要準
更大的挑戰還在后面:廖師傅的肺部條件經不起右上肺葉“全切”,必須精準切除腫瘤,同時避開周圍的血管。
林紹峰團隊想出了個“妙招”——三維重建“數字地圖”。
他們把廖師傅的肺CT數據導入電腦,構建出立體的肺結構模型:動脈、靜脈、支氣管等組織結構,像“血管迷宮”一樣清晰。兩個結節的位置清晰地標注了出來,甚至還能看到結節與血管的“親密距離”。
“就像提前畫了一張‘手術地圖’。”林紹峰說,“我們能預判每一步該怎么走,避免碰破血管。”
手術當天,林紹峰結合術前規劃的“手術路線”,將腫瘤周圍的血管一根根分離出來,像剝洋蔥般層層揭開,完整游離出整顆腫瘤并將其切除,同時一并切除位于尖段的結節。
術后病理結果證實了術前判斷:兩處結節均為浸潤性腺癌,與術前判斷不謀而合。短暫休整后,廖師傅還將根據切除的腫瘤基因檢測結果,返回醫院進行下一階段綜合治療。
“這類手術不同于標準手術方式,風險大,但只要通過團隊協作和精準操作,就能幫患者闖過這一關。”林紹峰提醒,長期抽煙的人,一定要定期做胸部CT——“煙里的焦油、尼古丁會慢慢‘腐蝕’肺,等出現癥狀時,往往已經晚了。”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張帥
通訊員:林春梅
編輯:菲菲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