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文摘出品
最近,小編讀了一篇2019年發表在 nature 上的文章,揭示了一個學術界容易忽視的真相。
文章標題是《 Early coauthorship with top scientists predicts success in academic careers 》( 與頂尖科學家早期合作為學術生涯的成功預測 )。
研究發現,在學術圈中,與頂級科學家共同合作,特別是在職業初期,不僅僅是一場偶然的邂逅,它實際上能為年輕研究人員提供持續的競爭優勢。這種優勢,甚至可以貫穿整個學術生涯,影響他們能否在未來成為頂尖的科學家。
文章解釋:造成這一現象的部分主要原因是一種“成功孕育成功”的機制,即早期的頂尖合作會帶來更多后續與精英科學家接觸的機會,從而形成一個不斷強化的良性循環。
精巧的研究設計
圖注:顯示了早期職業階段機構聲望與成為頂尖科學家之間的關系。a 圖展示了不同機構聲望水平的初級研究人員數量。b 圖展示了根據機構聲望,職業生涯第20年成為頂尖科學家的概率(彩帶表示95%的置信區間)。在這兩個圖中,作者根據他們在職業生涯前3年是否與一位(橙色)、多位(紅色)或沒有(藍色)頂尖科學家合作發表論文進行分類。b圖中的灰色陰影區域代表所有初級研究人員成為頂尖科學家的無條件概率。
這項研究分析了細胞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和神經科學四個領域的22,601名科研人員的長期數據。
研究人員將一名學者職業生涯的前三年,定義為其關鍵的“早期”階段。
而“頂尖科學家”,則被嚴格定義為在特定年份里,其論文在所在學科被引用次數排名前5%的學者。
為了精確地衡量合作帶來的優勢,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場精巧的“配對實驗”。
他們從龐大的數據庫中,找到了許多在職業背景上極其相似的年輕學者,并將他們兩兩配對。
這些配對的學者,在職業初期的發表論文數量、論文被引用次數,甚至所在機構的聲望等級上,都幾乎一模一樣。
兩者之間唯一的區別是:其中一人與頂尖科學家合作過,而另一人則沒有。
這就像一場嚴謹的對照研究:讓條件相同的兩個人走上兩條略有差異的道路,看看一個微小的早期變量,會帶來多么不同的長期結果。
合作的力量:驚人的發現
圖注:顯示了長期影響力與早期表現的關系。a 圖展示了不同表現類別中,排名前10%的初級研究人員數量。b 圖展示了不同組別作者在職業生涯第20年成為頂尖科學家的概率。c 圖展示了各組別作者在第4到第20年期間每篇論文的引用次數。
研究首先觀察了學者所在機構的聲望,這通常被看作是一種重要的學術資源。
分析發現,來自更有聲望機構的年輕學者,確實擁有更多與頂尖科學家合作的機會。
但一個更重要的發現是,無論學者來自何種聲望的機構,與頂尖科學家的合作都能帶來顯著的“加成效應”。
對于那些來自聲望較低機構的學者來說,這種合作的價值尤其巨大,幾乎可以抵消掉一部分因平臺局限帶來的劣勢。
在核心的“配對實驗”中,結果令人深思。
在所有被分析的四個學科中,那些早期與頂尖科學家合作過的學者,在接下來的職業生涯中,系統性地超越了他們背景相同的配對者。
他們的論文獲得了更多的總引用次數,其學術影響力也持續走高。
這表明,早期的那一次“牽手”,足以讓兩條原本可能平行的職業軌跡,永久性地分岔。
研究還根據學者的早期表現,將他們分成了不同組別進行對比。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在機構聲望、學術生產力和早期引用三個方面都表現平平的學者。
對于這個群體而言,一次與頂尖科學家的合作,幾乎將他們未來成為頂尖科學家的概率,提升了近一倍(從15.7%躍升至27.2%)。
相反,對于那些早期就已經是“學霸”,在所有三個維度都名列前茅的學者來說,與頂尖科學家合作的影響則不那么明顯。
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經憑借自身的超凡實力,踏上了通往成功的快車道,外部的助力作用相對減弱。
因此,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對于學術界的大多數普通青年研究者而言,獲得與領域內頂尖人物合作的機會,可能不僅僅是錦上添花,而是一次能夠改變職業命運的關鍵事件。
作者長期關注 AI 產業與學術,歡迎對這些方向感興趣的朋友添加微信Q1yezi,共同交流行業動態與技術趨勢!
GPU 訓練特惠!
H100/H200 GPU算力按秒計費,平均節省開支30%以上!
掃碼了解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