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在中華文學的璀璨星河中,有四篇作品因其卓越的文學成就和深遠的歷史影響而被譽為"千古奇文"。
它們分別是:諸葛亮的《出師表》、王勃的《滕王閣序》、曹植的《洛神賦》和白居易的《長恨歌》。
這四篇作品各具特色,代表了不同文體的巔峰成就,在各自的領域都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度。
《出師表》——全文背誦的含金量
《出師表》作于季漢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時上表后主劉禪。
當時的季漢政權正處在內憂外患的危急關頭,劉備白帝城托孤五年后,年輕的后主劉禪缺乏政治經驗,而朝中本土益州派和荊州派的政治斗爭依然還在持續。
此時的諸葛亮已經四十多歲了,他深知季漢地處西南一隅,人口不足百萬,在三個國家中實力最弱。
要想完成劉備匡復漢室的遺愿,必須抓住這最后的機會主動出擊。
《出師表》全文用質樸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闡述了治國方略,同時還誕生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千古名句。
此后歷代文人學者無不為諸葛亮的忠誠、智慧所感動。直到如今,中學語文課還要求全文背誦《出師表》,足以可見其含金量。
千古第一駢文《滕王閣序》
唐高宗上元二年九月九日,南昌新任都督閻伯嶼在滕王閣舉辦重陽節宴會,邀請當地文人雅士參加。
這本是一次尋常的文人聚會,閻都督的本意是讓自己的女婿孟學士展示才華,甚至事先都已經準備好了序文。
可是沒想到,一個不速之客的到來徹底打亂了他的計劃。
26歲的王勃此時正從長安前往交趾探望被貶的父親,路過南昌時恰逢此次宴會。
當時的宴會按照慣例,先讓客人們推辭作序,最后再由主人安排的人選出場。
沒想到王勃接過筆墨,當場揮毫,文不加點,一氣呵成。
在場的文人們起初還認為這個年輕人太過輕狂,但隨著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毫不夸張地說,《滕王閣序》代表了初唐文學的最高成就,體現了駢文的極致美感,被譽為"千古駢文之冠",在文學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讀了《洛神賦》,才知何謂才高八斗
南北朝時期的才子謝靈運曾經說過,如果全天下之才有一石,那曹植獨占八斗,我分一斗,剩下一斗全天下人分,這也是成語“才高八斗”的由來。
有趣的是,大家對于謝靈運分得一斗才華這件事頗有微詞,反倒對曹植獨占八斗這件事沒有太大爭議。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文學造詣都不低,而其中又以曹植為最。
特別是在曹丕繼位后,曹植政治失意,便將滿腔的才華和情感投入到文學創作中,而《洛神賦》就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曹植以洛水女神為題材,通過神話傳說構建了一個虛幻縹緲的世界。整篇作品辭藻華麗而不失雅致,音律和諧。
自古浪漫主義長賦,未有出《洛神賦》其右者。
敘事詩的不朽豐碑《長恨歌》
唐元和元年,白居易與好友陳鴻、王質夫在仙游寺附近游玩,談論起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
此時距離安史之亂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這場幾乎摧毀大唐帝國的動亂仍然讓人記憶猶新。
唐玄宗李隆基曾經是一代明君,開元盛世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
然而,在遇到楊玉環后,這位皇帝逐漸沉迷于溫柔鄉,荒廢了政務,正所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以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為題材,創作了這首長篇敘事詩。詩歌將敘事與抒情完美結合,既有敘事的生動,又有抒情的優美。
最后四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奔幢闶菃瘟喑鰜硪彩乔Ч琶?。
白居易的《長恨歌》毫無疑問開創了長篇敘事詩的新境界,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被譽為“古今長歌第一”。
結語
這四篇文章完全擔當得起“千古奇文”,不過如果非要論個第一的話,那么個人認為非《出師表》莫屬。
因為《出師表》早已超越了文學作品的范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僅是諸葛亮自己的人生寫照,更成為無數后人的精神座右銘,這是其他幾篇作品難以比擬的。
《出師表》是政治文獻,或許詞藻沒有其他作品華麗,可誰說質樸的語言就沒有文學價值?其嚴密的邏輯結構和真摯的情感表達,同樣有很高的藝術水準。
參考:
國學網站——《滕王閣序揭秘》
胡覺照 | 《出師表》表達了什么?
戴燕談《洛神賦》_上海書評_澎湃新聞-The Paper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湘靈底色拂曉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