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和以色列的12日戰爭打完了,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這遠不是沖突的結束。以色列要的是顛覆伊朗政權,甚至于徹底的幫伊朗去掉工業化,這一次他們沒有達成目的,遲早會卷土重來。
屆時,伊朗又將如何應對?
眾所周知,在與以色列的對抗中,伊朗長期都是處于下風,甚至很多時候挨了打都沒法還手。
可是對于伊朗而言,這卻是一件比較無奈的事情,因為雙方的硬實力差距實在太大。
雖然從個頭上看,坐擁8000多萬人口和160多萬平方千米土地的伊朗,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國。尤其是在中東這塊地方,那幾乎就是數一數二的存在。但是受限于美以等西方國家的常年制裁和打壓,伊朗發展得并不算好,甚至可以說很糟糕,屬于是典型的大而不強。
相比之下,以色列雖然是個人口不足千萬,面積不到3萬平方千米的小國家。但是卻有著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以及強大的軍事實力,綜合國力在中東地區基本上就是天花板,而且是鶴立雞群的那種。至少比起伊朗來說,是要強出不少的。
以雙方在軍事方面的表現為例,盡管從軍隊規模上看,坐擁著超60萬常備軍隊伊朗,要比現役軍隊僅17萬人左右的以色列厲害很多。但是在武器裝備的水平上,伊朗卻是差了以色列一大截,尤其是空中力量。
據相關數據顯示,當前以色列空軍的陣容非常豪華,有著200多架戰機不說,還有著F-35這樣的頂尖硬貨。對比戰機數量僅百余架,且最先進不過F-14的伊朗空軍來說,那已經形成了數量和質量的雙重碾壓。
如此搭配上伊朗落后的防空體系,制空權這方面無疑是被牢牢的掌握在以色列手中。甚至可以說在以色列空軍面前,伊朗的領空就跟不設防一樣,可以如自家后院一般隨意穿梭。
毫無疑問,在兩國不陸地領土不接壤的情況下,擁有著絕對空中打擊優勢的以色列,對手伊朗完全稱得上是降維打擊。面對以色列的打擊,伊朗往往只能是被動挨打,談不上多少還手之力。畢竟伊朗的戰機不升空抵抗也就罷了,停地面上炸了頂多就損失一架飛機。要是強頂著沖上去,估計還得搭上一個飛行員。
此外我們還需要注意到,以色列背后是有著美國在撐腰的。他們一直在軍事上各種的支持以色列不說,時不時還會親自下場補兩腳。這就意味著伊朗所面對并不是單單一個中東小霸王,而是現如今這個地球上最具實力的國家。
總而言之,在絕對的整體實力差距面前,伊朗很難去和以色列進行正面的對抗,只能是被動的成為挨打那一方。過去很多人都在詬病伊朗膽小,挨了以色列的打,連手都不敢還。但其實可能很多時候伊朗并不是不敢還手,而是受實力所限,還不了手。
當然,以上這些情況僅限于12日戰爭之前,后面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通過這場戰爭,伊朗向全世界證明他們面對以色列不僅敢還手,而且還能把以色列給打疼。
那么伊朗具體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實答案就一個字——耗。
可以看到,由于地理位置條件的天然限制,伊朗和以色列在這一次的沖突中,依舊沒有開啟地面戰爭。而是將空中當作了主戰場,雙方隔著老遠互相的扔導彈搞空襲。
原本在這樣一種比較特別的戰爭模式下,伊朗應該是處于絕對下風的。因為前面我們就已經解釋過,伊朗和以色列的空中力量差距懸殊,沒法掌握制空權,只能是被動的挨打。
當然伊朗也在還手,畢竟他們雖然飛機不怎么樣,導彈和無人機的水平還是不差的,可以遠程的進行地對地襲擊。但問題是以色列不單是空中力量的實力雄厚,擁有很強的空中打擊能力,他們的防空體系也很完善。
目前在以色列的頭頂,除了有著咱們熟知的“箭”、“鐵穹”以及“大衛投石索”防空系統提供三重保護外。美軍在附近部署諸如“愛國者”、“薩德”等防空系統,也可以幫助攔截伊朗的導彈。
另外在伊朗導彈無人機從本土飛往以色列的路途中,約旦等一些親美以國家還會以關閉領空,路徑監測,甚至于直接出動導彈攔截的方式,進一步的緩解以色列的防空壓力。
如此多的優勢加持下,讓伊朗對以色列的反擊變得十分困難。盡管他們發射了大量的導彈,但是絕大部分都遭到了攔截,成功擊中目標的少之又少。而且即便是這些被擊中的目標,也是早早的得到了以色列的預警,提前進行了疏散和撤離,損失被降到了最小。
不過這樣的困難只是暫時的,隨著雙方沖突的持續,以色列引以為傲的防空體系逐漸的出現了疲態,導致越來越多的目標被伊朗的導彈給擊中。值得一提的是,這還是伊朗在減少了導彈發射數量的情況下。
出現這樣的情況,顯然不是因為伊朗突然就變強了,而是以色列的變弱了。因為在12日戰爭中,伊朗這邊幾乎每天都在堅持對以色列進行報復性還擊,導彈無人機一波接著一波的往以色列本土砸,給以色列帶去了極大的消耗。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以色列雖然防空體系完備且先進,可以老遠就監控到伊朗導彈的詭計,但最終也是需要防空導彈去完成最后的攔截工序。而防空導彈這東西不比子彈,戰場消耗的速度甚不過工廠生產的速度,往往生產一枚就需要大量的成本和時間。
所以即便以色列是一個發達國家,經濟富裕,軍工成熟,甚至還有著美國在背后輸血。但是其在后方補充攔截彈藥的速度,遠遠跟不上在前線消耗的速度。
如此時間一長,以色列手中的彈藥庫存就開始變得緊張起來,從而很難去對伊朗的導彈襲擊做到完全的防備攔截。而且這個時間越往后拖,以色列的壓力就會越大,甚至于到最后直接垮掉也不是沒可能。
正所謂趁他病,要他命。在12日戰爭中,伊朗就是抓住了以色列的這個弱點,一直堅持不懈的對以色列發起攻擊,不給其任何的喘息之機。哪怕是后面美國親自下場參戰,伊朗也沒有轉移進攻的重心。甚至還反而把這筆賬給算到了以色列的頭上,直接掏出壓箱底的“開伯爾”導彈給以色列上了波強度。
總之伊朗就認定一個辦法,不管誰打我,我都打以色列。只要能堅持這樣打下去,不讓以色列那口氣緩過來,那么勝利遲早屬于自己。
比較可惜的是,最終伊朗還是沒能堅持到底,選擇放了以色列一馬,從而為日后的沖突再起埋下了伏筆。不過在有了這一次的經驗后,伊朗想來不會再像以前那么被動。因為至少伊朗知道怎么還手了,而且能夠讓以色列付出極大代價。
不夸張的說,就算伊朗要滅亡,那么伊朗也能讓以色列人先死絕。畢竟以色列就只有那么巴掌大的地方,可供打擊的城市目標就那么幾個。伊朗只要能夠保證導彈供應的相對充足,等到以色列的防空火力被耗空,那么就可以隨意拿捏了。
屆時“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這樣的話,或許真就能成為現實了。
所以,這場12日戰爭打完,以色列總歸是明白了一件事,伊朗也不是好惹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