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看到鏡頭下的農民,覺得這樣的農民都充滿了喜悅,也都對生活充滿了希望。這樣的農民真實嗎?
當然不真實,尤其是一些新聞報道,或者一些晚會期間出現的農民形象,大多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農民形象,而不是真實的農民形象。有農民捧著金燦燦的稻穗,捧著穗粒飽滿的谷子,漁民喜悅地拉起穿在網上的魚,果農捧著紅紅的蘋果,似乎所有的農民都迎來了豐收。但這樣的農民似乎缺乏真實性,因為真實的農民不會這樣表現,而是默默無聞地耕耘和收獲,甚至他們覺得命運不公,本應該吃香的喝辣的,變成城里人,卻沒有機會成為城里人,只能利用農閑時間到城里去打工,還不一定能得到多少工錢。當代的農民并非古代的農民,他們有知識,有文化,也能夠看到社會等級差距,知道一些辦事的潛規則。但他們無力改變現實,沒辦法用糧食換更多的錢,因為糧食本身不值錢。即便他們種了經濟作物,也不一定每年都賺錢,很有可能因為賠錢而毀掉經濟作物,重新種糧食。鏡頭下展現的農民生活大多是虛假的,或者說是農民的一種表演,而這種表演是被導演安排好的。農民生活并不像鏡頭下展現的那樣美好,也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富有田園牧歌的氣息。很多農民并不富裕,雖然家里有拖拉機,種糧食夠自己吃,但是家里錢并不多,因為他們種的糧食賣不了多少錢,而糧食始終不漲價,即便有了一點點起色,他們也不能讓通過種糧食致富。
農民想要進入城市,和城里人一樣在城市生活,卻因為手里沒錢,買不起城市的樓房。只能攢錢過日子,等攢錢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為兒子或女兒在城市買樓房,最終被資本收割。倘若農民種經濟作物賺錢了,就會到城里去買樓房。倘若農民通過養殖致富了,也會到城里去買樓房,起碼把自己變成城里人,可以享受城市的各種服務,讓子女到城市的學校讀書,還可以讓子女在節假日跟著老師上輔導班,即便偷著上輔導班,也仍然要花錢上。農民一般不會到政府機關辦事,倘若有事要辦,就一定要帶上點土特產,不然事情就不好辦。他們懂得辦事套路,但真正要辦大事還需要花錢,只帶一點土特產是不管用的。鏡頭下的農民并不會去辦事,而是會展現豐收的喜悅,懷里抱上稻谷或麥穗,要不就抱上黃澄澄的玉米棒子。他們沖著鏡頭微笑算是一種豐收的喜悅,其實豐收了他們也不能富裕。況且糧食并不能連年獲得豐收,雖然報紙那樣報道,但糧食有自己的生長規律,土地肥力也有一定的變化規律。做過農民的都知道,土地產量有大小年之說,大年獲得豐收,小年欠收。即便現在用了大量的化肥和農藥,土地也仍然有大小年的區別,并不會連年獲得豐收。報紙報道的連年獲得豐收只是一種唱贊歌的模式,或者別的地方獲得了豐收,而第一次報道的地方欠收了,就說獲得豐收的地方連年獲得豐收。
鏡頭下的農民都在表演,不管是抱著稻穗或麥穗來表演,還是抱著蘋果、梨來表演,都是導演策劃好的,也都是攝影師策劃好的。因為這樣的表演拍出來的角度比較好,畫面表現力比較強,寓意美好,偏偏與事實不符。真正的農民不會抱著稻穗和麥穗來微笑,而是會俯下身子,拔除稻田或麥田里的雜草。他們會給田里施肥、澆水、噴灑農藥,所有的熱情幾乎都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耗盡了,甚至每天都重復一樣動作的勞動,感覺到枯燥乏味。當他們勞動好幾天之后,整個人的思想都麻木了,并不會有多少活泛的氣息,甚至抱怨勞動太辛苦,獲得的回報太少。但這些抱怨并不會展現在鏡頭下,也不會讓人們知道。至于晚會上的農民形象,就更是藝術形象了。經過編劇和導演的塑造,農民形象已經登上了晚會舞臺。晚會舞臺上的農民能歌善舞,說話幽默,甚至能說相聲,能演小品,讓人懷疑這樣的形象是虛假的,根本不是農民,而是城里人假扮的,或者是農民成長起來的演員。曾經有演小品的幾個演員,深受大家歡迎,出身都是農民,沒有太多的知識和文化,但在表演過程中,能夠展現農民的猥瑣,展現農民的驕傲,卻沒有一樣和農民種地有關系,沒有一樣事情和農民的收入有關系。
似乎農民種地沒有什么好展現的,展現的時候就讓他們抱著稻穗或麥穗,抱著產出的經濟作物,算是一種招牌式的宣傳,起碼可以說明農民變得幸福了,農村變好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這種以偏概全的展現符合了主流意識形態,卻往往造成對農民的漠視,也是一種虛假的宣傳。因為這種虛假的宣傳,很多人都認為農民過上了好日子,也認為無需關注農民。甚至有人認為,農民過的日子比城里人過的日子還要好,其實他們不了解農村,也不了解農民,不知道農民付出多少辛苦,也不知道農民收入是多少。認為農民生活很好的人大多都是城里人,也大多通過鏡頭下的農民來認識農民,卻沒有真正參加過田間勞動,也沒有訪問過田間勞動的農民到底有什么感受。倘若讓他們到田里勞動,跟著農民一起生活半年,他們就知道農民的日子是怎樣的了,就不會站著說話不腰疼了。相對于城里的生活來說,農民的生活并不美好,也不幸福。農業機械化并沒有完全實現,即便有的地方實現了機械化,通過種糧食致富,也仍然成為不可能的事。很多農民仍然要進廠打工,多掙一些錢,卻分明要到城市去買樓房,還要買汽車,似乎盲目跟風,也被資本收割。但他們似乎心甘情愿,因為他們認為掙了錢以后就要花掉,尤其是自己花掉,哪怕享受了,也算是值得。不然掙了錢不花,很可能讓別人花掉,那么自己就相當于給別人打工了。
農民的思想變化了,人生觀和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知道權和錢的重要性,就要想辦法和權貴攀上關系,想辦法多掙錢。當權貴嫌棄他們的時候,他們就要想辦法搞點副業,或進廠打工,能掙錢的門路都要走一走。真正富裕的農民并不是靠種糧食富裕的,而是種各種經濟作物富裕的,或者靠養殖富裕的,或者靠進城打工多掙錢變富裕的,但他們不能遭遇重大疾病,不然很多錢都要扔到醫院。鏡頭下的農民不會是這樣的農民,而是會抱著產出的糧食或經濟作物微笑的農民,似乎給人一種正能量,但偏偏距離現實太遙遠,糊弄一下幼稚的城里人是可以的,但真正的農民是不會被糊弄的,知道那是一種虛假的表演。但愿這種表演消失不見,也但愿真正的農民形象能夠進入鏡頭,能夠讓城里人知道真正的農民是什么樣的,真正的農民生活以及農民的心態又是怎樣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