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德里街頭為又一款國產武器亮相而喧囂時,南亞鄰國們的目光卻悄然轉向了東方。馬爾代夫總統穆伊茲一聲令下,印度駐軍卷鋪蓋走人;尼泊爾頂著壓力批準了與中國的水電大單;孟加拉國轉身投入“一帶一路”懷抱——昔日印度視為“后院”的南亞七國,正用行動集體投票。
莫迪后悔了嗎?或許。但真正令新德里夜不能寐的,是鐵幕般的事實:中國與巴基斯坦正聯手撬動南亞格局,一個繞開印度、真正平等的新區域合作機制已浮出水面。印度數十年苦心經營的區域霸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塌方式”崩塌。
南亞苦“印”久矣:霸權陰影下的窒息合作
印度主導的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AARC),曾寄托著區域共同發展的夢想。然而,印度將其異化為外交工具,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當巴基斯坦不愿在印度劃定的議題上妥協,新德里便悍然凍結整個聯盟運作——南亞數億人的發展前景,竟淪為印度地緣博弈的犧牲品。
印度另起爐灶的“環孟加拉灣多部門技術與經濟合作倡議”(BIMSTEC)同樣難逃霸權魔咒。該機制本應覆蓋南亞與東南亞,卻因印度強推自身戰略議程、忽視成員核心關切而陷入僵局。斯里蘭卡前外交官直言:“BIMSTEC被印度視為SAARC的替代品,但主導方式如出一轍。” 印度主導的區域合作,成了“偽多邊主義”的代名詞。
更令鄰國寒心的是印度赤裸裸的霸權行徑:
經濟絞索:對尼泊爾實施非正式禁運,只因后者修憲未遂印度心意;
主權侵蝕:深度干預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內政,扶植親印勢力;
領土霸凌:單方面改變印控克什米爾地位,激怒巴基斯坦,更讓所有小國警惕“強權即真理”。
中巴亮劍:平等發展的新南亞曙光
當印度將區域合作異化為控制工具時,中國與巴基斯坦聯手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中巴經濟走廊(CPEC)的成功如同一顆投入死水的巨石,激起了南亞鄰國的強烈共鳴——原來發展可以如此務實高效,合作可以如此平等互惠。
中國倡導的新機制,其核心在于對印度模式的徹底顛覆:
真平等:摒棄大國特權,每個成員不分大小擁有平等話語權;
謀發展:聚焦互聯互通、能源合作、貿易便利化等務實經濟議題,拒絕政治捆綁;
共決策:堅持協商一致,任何一國都不能凌駕于集體意志之上。
這劑“去印度化”良藥迅速見效。以中巴為核心,孟加拉國、馬爾代夫、尼泊爾、斯里蘭卡乃至阿富汗紛紛靠近或明確表態參與新框架。馬爾代夫總統穆伊茲公開宣稱:“印度洋不屬于任何特定國家,馬爾代夫有權尋求多元合作。” 南亞小國首次真正擁有了擺脫單一強權、自主選擇發展伙伴的機會。
霸權黃昏:新秩序對印度的致命沖擊
中國推動的新機制,其戰略意義遠超經濟范疇。它直擊印度區域霸權的根基——對南亞鄰國事實上的“否決權”和控制力。當馬爾代夫敢于要求印軍撤離,當尼泊爾頂住壓力深化對華合作,當孟加拉國在重大基建上優先考慮中國方案,印度“理所當然”的主導地位已出現結構性裂痕。
新德里戰略界哀嘆,這是“失去南亞”的前奏。印度幾十年倚仗體量與地緣優勢建立的單極秩序,正被一個更平等、更開放、更以發展為導向的多邊架構所取代。其失敗根源在于:將鄰國視為附庸而非伙伴,將合作視為施舍而非共贏。這種過時的帝國思維,在21世紀多極化浪潮中注定碰壁。
歷史的回響:新南亞的自主黎明
南亞的劇變并非孤立事件。從尼泊爾掙脫印度能源封鎖,到馬爾代夫清除印度軍事存在,再到孟加拉國拒絕選邊站隊——一場靜默的地緣革命正在印度洋北岸上演。
印度或許仍在計算軍事基地的數量或GDP的差距,但真正的力量天平已在南亞人心向背中悄然傾斜。中巴推動的新機制,并非要取代誰,而是填補了印度霸權崩塌后的真空,為這片飽受不平衡發展之苦的區域提供了另一種可能:一個不再由單一強權定義議程,而是由所有成員平等協商、共享繁榮的南亞。
當斯里蘭卡在漢班托塔港迎來中國貨輪,當尼泊爾因中尼鐵路藍圖而振奮,當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飛架天塹——南亞國家正用腳投票。印度若仍沉溺于“霸主”舊夢,終將在歷史潮水中淪為孤島。
莫迪的悔意或許為時已晚。當霸權邏輯遭遇發展渴望,當控制欲碰撞平等心——舊秩序的崩塌與新框架的崛起,不過是南亞人民對尊嚴與發展權的集體確認。一個多極、平等、發展的新南亞,正不可阻擋地掙脫歷史枷鎖,迎來真正的自主黎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