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如果國家也有人設,那當前的印度可能有點人格分裂”
印度最近在涉華議題上表現得格外主動,甚至直接提出與中國明確邊境線,其外交部長也公開表達了對中國的立場。
然而現在卻在美國面前表示中國是本國最重要的鄰國!
那么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么才讓印度改變此前的態度呢?
莫迪又是為何在這個關鍵時刻離開本土呢?
永遠活在自我幻想中
近期印度在國際舞臺上呈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面貌,其外長蘇杰生在美國紐約面對西方媒體時,表達了希望與中國維持穩定關系的愿望,并強調印度不會參與陣營對抗。
但就在半個月前,他在國內接受采訪時,卻對南亞小國發出強硬信號,宣稱“必須合作,否則將承受后果”,并明確表示要與中國競爭。
這種前后不一的言論,暴露了印度在外交戰略上的矛盾與復雜,它剛剛在美國面前扮演溫和的和平鴿,轉身就對周邊國家露出鋒利的爪牙。
這種時而強硬、時而柔和的姿態,與其說是崛起大國的自信,不如說是一場野心遠超能力的尷尬表演。
不久前有位中國學者開了個玩笑:你們印度要是天天抱著那條英國人隨意劃定的“麥克馬洪線”當真理,那我們也可以沿著恒河給你劃一條線,大家一塊玩唄。
這本是一個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比喻,目的就是諷刺印度的貪婪。
結果印度媒體和網民立刻炸鍋,仿佛自家地盤真的被侵占了,紛紛跳出來指責中國“圖謀不軌”。
這種過度激烈的反應,像極了被人踩到尾巴的貓,恰恰暴露出它內心深處對這片土地的理虧和不安。
那條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不過是殖民時期的一張廢紙,當時的中國政府從未承認過。
印度卻奉為圭臬,理直氣壯地想把中國的藏南地區占為己有,更有趣的是,印度防長前腳還在上合峰會上提議“永久定界”,擺出一副“愛好和平”的姿態,試圖將“不愿談判”的責任推給中國。
這套策略太老套了,他想要的不是公平對話,而是想讓中國在他預設的框架內簽字。
中方的回應滴水不漏,只有四個字:“保持溝通”。
既不答應也不拒絕,既堵住了你單方面推進的企圖,也將壓力重新拋回給你。
你想談當然可以,但也別著急,我們有的是時間慢慢談。
這種“你不急我也不急”的態度,讓印度精心準備的一整套組合拳,實實在在打在了棉花上。
一張嘴兩副面孔
如果說邊境問題是暗流涌動,那印度外長的表現則是明火執仗了,外長蘇杰生堪稱“變臉”大師。
在美國紐約,他面對西方媒體侃侃而談,稱印度是中國“最大的鄰居”,希望雙方關系穩定,絕不搞選邊站隊。
那份沉穩與從容,簡直像是一個成熟理性的世界級玩家,可就在半個月前,他在國內面對本國媒體時,完全是另一副模樣。
他狂妄地警告周邊國家:“要么與印度合作,要么承擔后果。”矛頭直指孟加拉、尼泊爾等南亞鄰國。
他還特別點名中國,聲稱印度必須“挺身而出”進行抗衡,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印度?
是在紐約的和平使者,還是在新德里的街頭霸王?
這種人格分裂式的外交背后,是莫迪政府急于塑造“大國形象”的焦慮情緒。為了凝聚民族主義,他們試圖效仿蘇聯當年的做法,把整個南亞次大陸變成自家的后花園,誰不服從就收拾誰。
可惜劇本拿錯了,前不久與巴基斯坦的小規模沖突中,印度不僅沒占便宜,反而“磕掉了幾顆牙”,在國內引發輿論嘩然。
但他們似乎并未吸取教訓,轉頭就在全球舞臺繼續上演“勝利巡游”,這種強撐的強硬更像是為了掩蓋內心的挫敗。
外交上喊得震天響,經濟上莫迪也沒閑著,他四處奔走,特別是在非洲和拉美展開了一場為期八天的“成功之旅”。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印度這幾年幾乎是在100%模仿中國,我們推動制造業升級,他們也推出“印度制造”。
我們發起“一帶一路”,他們也想擴展全球影響力!
莫迪這次出訪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瞄準中國的礦產供應鏈,看到中國對稀土資源的控制能影響全球局勢,印度羨慕不已!
頓時覺得自己也能行,高呼要砸錢建立自己的供應鏈體系,最終“贏得與中國的較量”。
理想很美好,但現實骨感得扎手,建立全球礦產供應鏈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巨額資本、先進技術以及強大的基建能力。
印度僅憑“我們的稀土儲量也不錯”這種簡單的認知,就想挑戰耕耘了幾十年的中國,實在有些異想天開。
開門迎客關門打狗?
更糟糕的是印度一邊做著全球化的夢,一邊在國內干著“關門打狗”的事,親手砸了自己的招牌。
它對外資的“收割”堪稱世界之最,理由五花八門,偷稅漏稅、非法洗錢、市場壟斷,總有一款適合你。
從諾基亞到IBM,從寶馬到漢堡王,甚至連小米手機,都成了砧板上的肥肉。
小米在印度市場巔峰時期,被一份文件凍結了47億人民幣,理由是“非法資金轉移”。
企業上訴立刻被駁回,資金直接充公,今年更甚,強制要求OPPO、vivo等公司將其印度子公司的多數股權低價“轉讓”給印度本地企業,否則就勒令關閉。
這種隨時為你“量身打造”新規,甚至可以“追溯過往”的營商環境,簡直是在外資傷口上撒鹽。
結果是從2014年到2021年,近三千家跨國公司撤離,去年上半年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暴跌了16%,跨境并購更是慘不忍睹,三年間縮水92%。
這種殺雞取卵的操作或許能緩解一時的外匯壓力,但從長遠來看無異于飲鴆止渴,親手掐斷了自身產業升級的生命線。
把所有鄰國都威脅一遍,印度這口氣確實不小,可惜口氣和實力從來都不是一回事。
別說挑戰真正的東方強國,就連面對體量遠不如自己的巴基斯坦,印度軍隊也常常打得不盡如人意。
號稱世界第四的軍隊,裝備是“萬國牌”的,航母三天兩頭進廠維修,戰機說掉就掉。
真到了戰場上,先進的法國陣風戰斗機也能被巴基斯坦擊落,暴露出嚴重的體系化作戰短板,讓全球軍事觀察家大跌眼鏡。
這種實力與嗓門之間的巨大反差,反而讓對手感到“安心”,原來你只是聲音大而已。
結語
一個國家真正的強大,從來不是靠咄咄逼人的言辭,也不是靠自欺欺人的表演。
印度這場宏大的“大國幻覺”,像一出情節荒誕的獨角戲。
臺上的演員激情澎湃,臺下的觀眾卻早已看穿了那身并不合身的戲服,這個游戲玩下去,困住的終將是印度自己。
那么大家對印度這種“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做法還有什么看法嗎?
參考資料:2025--07--03--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