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4日,特朗普簽署了“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這意味著該法案正式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力推“大而美”法案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緩沖大幅關稅帶來的沖擊。
針對美國實施企業減稅政策及擴大政府開支所引發的財政收支缺口,需通過加征關稅的方式予以彌補;
與此同時,關稅政策可能引發的經濟衰退風險,亦需借助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進行風險對沖。
眼下“大而美”法案已經通過,顯然特朗普接下來的重心,就要轉移到與各國的關稅談判。
特朗普在記者面前說道,“我們可能從7月5日就向貿易伙伴發出信函,告訴他們要付多少關稅,170多個國家,相比談判,發送信函容易的多”。
毋庸置疑,特朗普又操弄起“極限施壓”的那套把戲,在他眼里,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既能達成協議,又能保留一定的關稅,就像美國和越南那樣,對越南商品征收20%關稅,同時美國商品能以0關稅進入越南。
發送信函通知稅率并不是特朗普真實目的,他想要的,是通過發送“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日韓歐印能給美國一個滿意的答復。
如今“最后通牒”已經臨近,印度卻被曝出要對美國征收報復性關稅,與此同時,日韓歐強硬表態,難道美國的盟友要集體反水?
據新華社援引國際媒體報道,當地時間7月4日,莫迪政府正式向世界貿易組織遞交通報文件,明確指出美國近期對進口汽車及其零部件實施的加征關稅措施,已對印度相關產品的出口貿易構成顯著負面影響,為此,印度計劃采取反制措施,即對部分自美國進口的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以回應美方的這一貿易保護主義行為。
要知道,此前印度是最有希望以及意愿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而如今印度掀桌,原因之一在于,雙方在農業以及乳制品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印度要維護自己國家農民的利益,因此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不愿意降低對美國轉基因玉米、大豆以及小麥等產品征收的關稅。
因為印度清楚,美國想要打開印度的市場,太高級的東西印度不會大肆進口,農業恰恰成為坐擁14億人口國家的軟肋。
印度財政部長直言,農業和乳制品是印度的兩大“紅線”,但特朗普自然也不傻,除了農業以及乳制品,美國還有什么東西能進軍印度市場。
雙方僵持不下,而印度又急于與美國達成協議,畢竟印度不想被美國征收高額關稅,因此想出了計劃對美征收報復性關稅的一招,來迫使美國讓步。
或想“東施效顰”,但莫迪當局沒有明白,特朗普雖反復無常,但他尊重的是強者。
近年來,莫迪成為了美西方的座上賓,尤其是最近還與美日澳一同舉行了第二次“四方安全對話”,但莫迪又常常活躍在金磚與上合等組織,可謂是兩頭通吃。
眼下,特朗普高舉關稅大棒,印度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但是莫迪還是太天真了,他的伙伴是一位以“美國優先”為處事原則的“利己主義”。
如今被特朗普步步緊逼,莫迪政府又假裝強硬起來,但恐怕也只是虛張聲勢罷了。
而日本作為美國的重要盟友,近段時間可謂是特朗普重點批評對象,直言美國把日本寵壞了,還威脅要對日本征收30%或者35%的關稅。
石破茂的態度依舊強硬,表示會竭盡全力維護國家利益,而美日談判過程中,汽車以及農業依舊是雙方談不攏的核心原因。
汽車作為日本的核心產業,而美國作為日車的核心市場,25%關稅對日本汽車產業影響巨大,日方多次希望能豁免25%汽車關稅,但很顯然并未如愿。
如今,特朗普再次加碼,要求日本進口美國大米,而這同樣觸及日本當局的逆鱗。
不過相較于印度,日本是美國最大的海外投資國,為美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更關鍵的是,日本手上還有萬億美債,可以說,如果美國真要把日本逼急了,日本掀桌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歐盟以及韓國,都已經做好了在7月9日前與美國未完成談判的準備。
這或許是特朗普團隊沒有預料到的,但是還是那句話,談判靠的是實力,日韓歐印能否“硬剛”到底,還得看后續。
信息來源:《重磅!印度擬對美國征收報復性關稅,特朗普:將向多國發函!歐盟、日本、韓國強硬表態》每日經濟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