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河之光》中湖湘文化精神標識的審美化表達
文 宋薇
《瀏陽河之光》是湖南省文聯推出的大型交響組曲,也是湖南省2023年度重點文藝項目,由湖南省音協主席鄧東源歷時30年創作而成。該作品第一次用純交響樂的形式,史詩般呈現瀏陽河;也是第一次將瀏陽古樂和客家山歌等民族民間音樂搬上交響樂舞臺,實現瀏陽和長沙本地地域音樂與交響樂跨越時空的精彩對話,使作品突破式的實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有機融合。
湖湘文化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演進中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精神標識。精神標識是精準表述、高度凝練的文化表現形式,可通過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物品、典型思想等提煉展示。大型交響組曲《瀏陽河之光》以“瀏陽河”為創作母體,用交響組曲的形式對湖湘文化精神標識的多維存在進行了提煉,即文明基因、革命精神和奮進血脈,并用音樂創作的手法進行審美表達。這是中西文化交融互鑒的有益嘗試,是湖湘文化敢為人先的新時代彰顯。
大型交響組曲《瀏陽河之光》把凝結在瀏陽河兩岸歷史時空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物品、典型思想萃取提煉,用流淌的音樂勾勒出湖湘文化精神標識的“審美記憶”,并將審美記憶訴諸聽覺,讓聽眾在情感共鳴中實現“審美觀照”,進而在音樂之“勢”中達到感悟升華的“審美境界”。
從典型中構筑湖湘文化精神標識的“審美回憶”
西方美學把回憶看作是藝術的本源,是一種對至高無上者的“道說”,在藝術創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海格爾看來,回憶不是一般心理表象的召喚與聚集,而是思的聚合。
《瀏陽河之光》中對古老瀏陽河歷史、秋收起義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瀏陽河兩岸歷史性巨變的回憶,恰恰是創作者回過頭來思必須思的東西,是對湖湘文化精神標識中文明基因、紅色精神和奮進血脈的重溯,是回歸“家”的審美之途。 值得一提的是,《瀏陽河之光》中的回憶是一種審美化的情境或者說是直覺的審美體驗,或是創作者個人的親歷,或是歷史的呈現,但都是鏡像式的,它帶著充滿情感的特質,是過去通向今天和未來的連接點。這種回憶不同于歷史,也不同于傳記,它有著濃重的審美色彩,或者可以說是創作者在某種歷史框架內的審美創造,深刻寄予了創作者社會化的美的理想。
作品第一樂章通過《瀏水謠》中“小溪姐”與“大溪哥”的對話、《瀏水號子》中古時船夫在瀏陽河九道灣里搬船放排的場景再現、《銅官尋夢》中對銅官窯悠久輝煌歷史的追溯、《好山好水》中對瀏陽河自然風光的描繪,展現了湖湘文化精神標識中的厚重底蘊和文明基因。作品第二樂章重點講述“秋收起義”烽火硝煙的激情歲月,其中《血火初心》以大角度追憶秋收起義的宏大場景,以激昂奮進的旋律激勵后人砥礪奮進;《日出東方》講述從韶山沖走來的毛澤東主持前委會議,及時作出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軍的部署,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的歷史故事;《三團大捷》呈現在毛澤東親自指揮下,秋收起義中的三團打得敵人落花流水的歷史情節;《仰望井崗》則描繪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地區,與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各部匯合的紅四軍會師的恢弘場景;《天地豐碑》,用鏗鏘有力的旋律告訴后人,秋收起義,在我黨輝煌的歷程上,在我軍建軍史上,是一座不朽的“天地豐碑”。這一個個典型事件和人物,將湖湘文化精神標識中的紅色革命精神在音樂中展現的淋漓盡致。第三樂章用充滿時代氣息、蓬勃有力的樂曲,頌揚黨的十八大以來瀏陽河兩岸的歷史性巨變。其中,《信仰永存》講述瀏陽河兩岸是誕生信仰的土地。共產黨人堅定不變的信仰,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長沙印象》講述省會長沙是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排頭兵,展示湖南正走向世界大舞臺的宏大氣魄;《瀏陽河情思》表達瀏陽河兒女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強決心,敘說湖湘兒女對黨的無比忠誠;《新時代禮贊》以瀏陽煙花在世界各地綻放異彩為切入點,把朵朵煙花綻放比作是對新時代的禮贊。這些新時代的典型物品和典型思想將湖湘文化精神標識中的奮進血脈化作音樂噴涌而出,滿腔豪情令人動容。
從情感共鳴中實現湖湘文化精神標識的“審美觀照”
“審美觀照”是一個重要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美學范疇。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在美學理論和實踐中都有非常廣泛的運用。它是人類審美的必要過程,是審美主客體之間發生實踐性聯系的特殊方式。
《瀏陽河之光》作為一個交響樂作品,聽眾不僅通過視覺,更重要的是通過聽覺來進行審美活動,通過音響效果的傳導,對于具有表象形式的客體進行意向性的投射,從而生成具有審美價值的意象。《瀏陽河之光》用鮮活而富有特征的細節來創造回憶性的情境,無論是《三團大捷》還是《信仰永存》,亦或是《瀏陽河情思》,都充滿了細節的刻畫,而且這些細節的刻畫帶著很濃的情感色彩,呈現于聽者的感性觀照之中,產生很高的審美價值。創作者將回憶中那些深深嵌入生命的、魂牽夢縈的瞬間調動出來,用音樂的手法將其復活,使之宛如當下情景地呈現出來,虛實相生,既是歷史的,又是當下的;既是幻覺的,又是活生生的,是灌注了生氣的審美意象。
同時,審美觀照又必然是意向性的。也就是說,觀照不可能是無對象的泛覽,而是針對某一特定的相關物的。同時,在審美觀照中,觀照的對象必然是與主體的意識相貫通或者說浸染著主體的意識的。《瀏陽河之光》中選取的地方音樂元素與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等,具有鮮明的湖湘文化特色,無論是瀏陽古樂還是紅色革命精神,亦或是新時代巨變,都會讓聽眾建立回憶鏈接,通過聯想、移情等方式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實現湖湘文化精神標識的“審美觀照”。
在音樂之“勢”中達到感悟升華的“審美境界”
“勢”本意指力量或權利,引申為局面、形勢、狀態、樣子?!皠荨币彩侵袊糯缹W中的概念,指書畫藝術中用筆的剛柔動靜之形態,也即藝術形象的節奏旋律。
《瀏陽河之光》的音樂之“勢”通過一組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來呈現。從古老瀏陽河的源遠流長到秋收起義往事,再到筑夢新時代禮贊,音符在不同樂章里跌宕起伏,音樂織體從單純到豐富,從單一到多元,慢慢醞釀、沉淀、爆發,再歸于祥和,展現出“咫尺萬里”的巨大審美張力,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之中張開恢弘萬里的氣勢?!稙g陽河之光》中講述表達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等都是通過音樂這種感性的方式,將音樂形象訴諸聽覺,讓聽眾在聽覺的沖擊和洗禮下產生強烈的心理活動,讓人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用具體的審美意象把不可替代的情感體驗升華到精神甚至哲理的層面。無論是《日出東方》《信仰永存》,還是《新時代禮贊》,都能讓觀眾從聽覺體驗中生出超越有限、追求無限之感,在音樂之“勢”中達到感悟升華、滌蕩靈魂的“審美境界”。
瀟湘之地承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從古至今,湖湘文化中始終蘊藏著一種博采眾家的開放精神與敢為天下先的獨立創新精神。從“經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文化積淀,到“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思想精神,從瀏水謠到銅官窯,從菊花石到瀏陽煙花,湖湘文化在歲月更迭中承舊革新。當下,湖湘文化也與時俱進,以交響樂的形式擁抱新時代和現代傳播形式,通過音樂提煉展示湖湘文化的文明基因和精神血脈;從瀏陽河畔近現代危局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提煉展示紅色革命精神;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煉彰顯湖湘文化的新時代內涵和奮進精神;從文明互鑒中提煉展示湖湘文化的開放包容。提煉展示湖湘文化的精神標識,有助于充分彰顯湖湘文化的特性和創造力,全面深入認知湖湘文化,由文化自知而自信,以更進一步的文化自覺實現文化自強;有助于向世界傳遞湖湘精神、彰顯湖湘價值、展現湖湘力量,推動湖湘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本文已于2024年4月1日發表于《中國藝術報》)
文藝評論作者簡介
宋 薇:藝術教育博士,湖南工商大學舞蹈系主任。韓國國際藝術振興院中國區理事、湖南省教育廳特聘專家、湖南文藝評論推優活動優秀作品(文章類)獲得者、長沙市哲社科優秀青年人才、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長沙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文章創作者,不代表“湘見文藝評論”的觀點和立場。
編輯|華 銘
編審|湘文達
組稿|湘文達
終稿|晨見聞
發稿|湘見文藝評論 編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