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華濤 朱怡君 王琛睎
為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與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漢江師范學院持續深化教育改革、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之際,2025年6月28日在學院黨委的精心組織下,由藝術學院教師朱怡君、王琛睎、李華濤,帶領五名舞蹈教育專業學生,一行8人踏上了前往武當山的“舞樂療心”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之旅。
借助此次暑期社會實踐平臺,同學們深入探索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在專業實踐與文化傳承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在實踐過程中,大家學思結合,深入領悟傳統文化精髓,筑牢理想信念,錘煉意志品質。同學們積極響應號召,走出校園,投身到武當山的文化傳承工作中,扎根文化圣地,梳理傳統舞樂經驗,進行藝術創作,服務當地文化發展。在感受歷史厚重底蘊的同時,傳承文化精髓,將個人藝術追求融入國家文化發展大局,以青春力量助力文化繁榮,盡顯漢師學子的責任擔當。
一、文化場景中的理念感悟:從建筑空間到哲學內涵
實踐團隊首先抵達紫霄宮,踏入宮門,清幽的傳統音樂與裊裊青煙交織,古樸的建筑群落與宮觀布局構成沉浸式文化場域。蔡老師帶領團隊成員緩步道觀回廊,結合建筑形制講解武當武術“天人合一”的理念,通過循序漸進的武術展示,呈現剛柔并濟的動作美學,讓成員深刻體會中華傳統武術中蘊含的辯證思維與身體智慧。
二、生活實踐中的文化浸潤:素齋體驗與勞動協作
隨后,團隊進入紫霄宮齋堂體驗傳統飲食文化。木質長桌整齊擺放的素齋,在無聲的用餐過程中成為一場“止觀”修行,都市生活中緊繃的神經在一粥一飯間逐漸松弛。餐后成員自覺分工洗刷餐具,五人圍于后廚木盆前,接水、刷碗、擦桌的協作場景中,流水聲與勞作聲響構成默契的生活樂章,在勞動實踐中深化對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理念的理解。
三、身體實踐中的身心調和:武術研習與音樂融合
在寬敞的武術練功場,蔡老師和小奇老師系統展示傳統武術基本功、太極招式及器械技法,團隊成員與指導教師全神貫注參與學習。練習過程中,陽光穿透枝葉,蟬鳴溪聲相伴,身體在一招一式中舒展,內心的浮躁被自然之聲與傳統音樂韻律悄然撫平。
隨后團隊體驗傳統音樂,并提煉可融入舞蹈創作的武術動作元素,在文化符號的現代轉譯中探索藝術表達的新可能。
四、文化創新的時代價值:從傳統符號到療愈實踐
此次實踐活動聚焦“舞蹈、武術與道樂療愈”主題,實踐團隊深入武當山道觀、武術館,向資深武術師傅和道樂演奏者學習武當太乙拂塵、太極拳等傳統武術招式,聆聽道樂演奏,挖掘當地豐富文化資源。團隊以“舞樂療心”為創新形式,將傳統音樂、武術元素與舞蹈藝術相融合,探索舞蹈教育在身心療愈方面的新路徑。實踐中,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當身體跟隨傳統音樂韻律舒展,內心雜念隨之消散;剛柔并濟的動作轉換,恰似一場身心的自我對話。這種融合不僅實現了文化符號的現代藝術表達,更致力于打造兼具傳統文化底蘊與現代療愈功能的沉浸式體驗,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不僅掌握了武術和道樂的基本韻律,更深刻理解了其背后所承載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精神。他們用心梳理實踐經驗,嘗試將武術的剛健有力、道樂的空靈悠遠與舞蹈的靈動優美相結合,進行舞蹈作品的創作構思。在師生與蔡老師的反復溝通學習與研討,提取了許多武術中可融合舞蹈的元素,也將在今后的教學及教材中融合運用,并創作出具有創新性和療愈功能的舞蹈作品,也希望未來創作的作品能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武當文化的魅力,傳遞出身心和諧的理念。
同時,學生們還積極發揮專業特長,為當地群眾開展舞蹈教學活動,將所學知識回饋社會,助力鄉村文化振興。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將個人的藝術追求融入到國家文化發展的大局之中。
此次“舞樂療心”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搭建起了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相連的橋梁,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提升專業技能,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未來,漢江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將繼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不斷探索舞蹈教育的多元價值,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懈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