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上海的首個個人書法作品展,規模雖然不大,但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我跟上海觀眾第一次敞開的對話。”邱振中說。7月5日,這位書法創新的探索者拿出近50件書法新作,在上海華際·本義空間展出,引得業界關注。
邱振中1947年出生于江西南昌,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是一位橫跨書法理論、藝術創作、詩歌創作等多領域的多面手,曾獲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教育獎、藝術獎以及第十屆上海文學獎詩歌獎、韓國“全北世界書藝雙年展"金獎等。他的藝術實踐,被視為一種對傳統書法的現代詮釋。
“書法領域的探索者,大多著眼于對傳統的反叛、背離,而這種背叛大部分陷入觀念的糾纏中,無法真正開辟出通向當代藝術、當代文化的道路。”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認為,邱振中沒有陷入這種觀念的苦斗,他轉身直面傳統,觀察、訓練、思考,以求在傳統深處找到能夠幫助自己超越歷史的支持。
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藝術理論家潘公凱評價邱振中的書法作品:能夠看到一位中國當代藝術家怎樣竭盡全力深入我們民族藝術的源頭,然后從那里出發,去探尋藝術在當代的各種可能。
“一個人選擇書法,則意味著你成了傳統的人質。書法幾乎是傳統的同位語,不管你以后變化出怎樣的面目,都無法離開與傳統的關聯……即使你遠在天邊,也能隨時感受到它的誘惑和威脅。一旦成為傳統的人質,便意味著你永遠不能離開它的血與精神。”邱振中如是表達著他對傳統的理解,這也是本次展覽主題的由來之一。
在他看來,好的書法作品必須讓人同時感受到兩種東西:一種是傳統核心的東西,另一種是傳統中沒有的東西。“我以草書為主,一直覺得自己對草書的控制能力、對傳統的領悟能力在艱難但持續的進步中,所以應該寫得更好,寫出自己所期待的作品。”然而,過往的作品總在某些地方成功,而在其他地方失敗,沒有一件達到邱振中的期待,直到2022年創作出一組標志性的作品。它們既傳統又現代——采用的技巧、線條質量、空間變化,都跟傳統有關;又有陌生的東西,符合當代藝術的某些規則。
構成本次展覽核心的七件橫幅草書作品,是2022年這一組尚未命名的作品的推進。雖然兩組作品風格并非一模一樣,形式也不同,一個橫幅一個豎幅,但相互間有密切的關系。
在創作中,邱振中不斷探索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也因此有人認為他的作品不是書法藝術,而是當代藝術。對此,他的態度明確:是什么不重要,好不好才重要。“作為一個藝術家,最重要的是表達當下的狀態、感受,用藝術的手法把它呈現出來。”
本次展覽還展出了一件雕塑作品,是他參展去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的《狀態》系列之一的微縮版,藝術家將中國書法的抽象性具體化,重新詮釋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假山和奇松。
藝術創作之外,他還致力于書法理論、詩歌創作。“這些完全是不同的努力方向,知識結構儲備、情感感應方式、思考方式都不一樣,但我都喜歡,都不愿放棄,并從中找到了轉換之路。”邱振中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