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新疆阜康市滋泥泉子鎮,烈日灼烤著戈壁灘。段洪波蹲在田埂邊,草帽檐在臉上投下狹長的陰影。田地里,成捆的艾草散發出清苦又醇厚的香氣。“現在這味兒啊,聞著味兒就正。”她直起身,臉上帶著笑意。這位種植多年玉米的農民,如今已是“翠韻康源”艾草品牌的創始人。在西北干旱的土地上,憑借艾草頑強的生命力,段洪波走出了一條屬于她自己的增收路。
從政府試點到全家“主糧”
“2021年之前,我們家一直種玉米,想著增加收入,就一直琢磨著換條路子”段洪波跟記者道出他們種植艾草的緣由,“后來鎮上在推新農業試點,艾草就是其中一項,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我們才嘗試把一些玉米地改成艾草地。”
近些年,隨著滋泥泉子鎮政府對鎮上新農業的發展不斷探索,艾草作為其中一種試點種植作物,已然為農戶開辟了種植新前景。可對農戶來說,“新作物” 三個字總帶著些不確定。“當時村里沒人敢動,都怕‘瞎折騰’,畢竟種玉米再少也是個穩當收入。” 段洪波說,正是這份普遍的謹慎,讓鎮政府的幫扶措施顯得格外及時。
農民收割艾草 陳萌萌 攝
為了減少農戶的疑慮,政府提出對艾草種植進行試點,滋泥泉子鎮政府施行了為農戶提供免去兩年地租的幫扶措施。而段洪波在觀望艾草試點計劃時,也開始認真考察市場:通過自己上網查資料與鎮政府的線下動員,她發現南北疆種植艾草的規模較小,但人們的養生需求越發強烈。她說:“現在十個人里九個都知道養生,提到艾草人們便會想到它有養生價值。既然有一線成功的機會,那我就要試試。”廣闊的市場需求下段洪波看到了艾草的發展機遇,這份供需差讓她動了心。
除市場需求外,艾草本身的 “省心” 也幫了大忙。艾草具有 “易種植、好儲存、價值高” 的特性:不用鋪地膜,省了買膜和鋪設的功夫;種一次能收三四年,每年疏疏根就行;就算缺水也死不了,頂多減產 —— 這些特性,比種玉米還要讓人踏實許多。
站在艾田的田埂上,段洪波掰著手指算起經濟賬:以前種玉米,每畝能收入1000多塊。現在種艾草,80畝地,每畝能掙5000元。這些晾曬加工后的艾絨、艾條,已成為她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從小作坊走向品牌經營
“我們現在已經打造了自己的品牌,這是我們去年注冊的商標。” 段洪波摩挲著商標注冊證上的 “翠韻康源”,眼神里充滿著希望。
之所以第三年才正式創牌,藏著艾草的 “脾氣”—— 收割后得存夠三年,藥用價值才能完全釋放。“頭年,加工就在一條矮桌旁支張木板,我和丈夫蹲在地上揉艾絨,碎葉飄得滿屋子都是。” 她笑著說,直到 2023 年陳艾夠了量,才敢琢磨 “品牌” 二字。
為了方便陳艾的儲存和加工,段洪波建起了 600 平方米的鋼架倉庫,長 50 米、寬 12 米、高 6 米的空間里,艾草捆碼得整整齊齊。“以前艾草堆在院子里,多少都有些不方便,現在有了這倉庫,再加上新疆這干燥天氣,儲存成本比內地省了一半還多。”
倉庫外景 陳萌萌 攝
走進倉庫,加工區的地膜分離器正嗡嗡作響,三名工人正堆放著剛收割的艾草,倉庫內明顯劃分著儲存區和加工區。段洪波指著機器,“頭年加工時,地里殘留的地膜混進艾絨,客戶說‘這咋能用’”。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她改出這臺分離器,四個風機一吹一吸,地膜就全被抽走,艾草的品質因此大大提高。
加工順了,包裝又成了新坎。“最早用塑料袋裝艾條,上面就印了‘艾草’兩字,看著就像地攤貨。” 段洪波跑了好幾趟阜康西工業園,才定下現在的包裝。而“翠韻康源”這名字,藏著段洪波獨特的心思 ——‘翠’是艾草的鮮,‘韻’是艾草的魂,‘康源’就是想讓大家從這艾草里得健康。至此,艾草加工的最后一環艾草加工的最后一環才得以完成。
但段洪波認為,“翠韻康源”還有提升空間,她說:“人家能把艾草從頭到腳用個精光,我們還有 5% 的渣料沒派上用場。” 有差距,但段洪波并未氣餒,反而看到了發展空間,她透露,正在試驗艾草精油提取等新技術,繼續提升艾草的利用率。
艾絨制品 陳萌萌 攝
與此同時,段洪波手頭的設備也在升級換代,“現在這手動卷條機,1 小時最多卷 300 根,工人手腕累得貼膏藥。” 她指著訂單表,“下個月全自動機器就到了,能卷到 1000 根,效率提上來,才能讓更多人用上咱新疆的好艾草。”
從小作坊到大倉庫,從塑料袋到品牌盒,段洪波的 “艾事業” 就像那些陳艾,在慢慢打磨里,透出越來越醇厚的價值。
從線下銷售探索線上銷路
自去年艾草產品能夠生產以來,打開銷路就成了段洪波夫婦面臨的頭等大事。為此,在陳艾的三年間,段洪波就已經未雨綢繆。一方面,她通過開設的抖音賬號持續更新著艾草農場的種植動態,吸引了一批網友的關注與跟進;同時,她積極聯系著負責當地展銷會的相關部門,以待產品生產后線下銷售的初步拓展。
去年剛做線上時,她連小黃車都不會掛。“兒子放假回來教我,說‘媽你對著鏡頭說說艾草咋種的’,我一緊張,把‘三年陳艾’說成了‘三個月陳艾’。” 那段時間,她經常早起看別人直播,邊看邊記筆記:“人家說‘家人們’,我就念‘朋友們’;人家展示倉庫,我就扛著手機拍晾曬場。” 最笨的辦法是 “實拍”,她戴著草帽蹲在艾草地里,讓丈夫舉著手機拍收割過程,“有人問‘是不是新疆本地種的’,我就把鏡頭懟到泥土地上。”
各種艾草制品 陳萌萌 攝
就在她憑著一股子韌勁兒慢慢蹚路時,鎮政府的幫扶像一陣順風,推著她往前再走了幾步。興農匯的助農直播間里,干部們舉著她的艾條給網友看:“這是咱滋泥泉子鎮自己種的,三年陳艾,用著放心。” 此外,鎮里還帶著她去參加電商大賽,“以前見人說話都打顫,現在對著評委,我能把地膜分離器的原理講得明明白白。” 更讓她暖心的是,供銷社的貨架上,“翠韻康源” 的禮盒和阜康市的其他特產擺在一起,經常被作為工會福利拿到許多訂單。
滋泥泉子鎮副鎮長吳子良告訴記者:“我們在各單位將艾草產品作為工會福利的伴手禮進行推廣,外出培訓學習時,去到各地會帶一些自己的特色產品出去進行推薦。”同時,鎮政府還計劃讓產品打入各個惠民超市,盡可能在推廣產品方面降低農戶成本。
風掠過艾草地,帶著沉淀了三年的艾香,掠過倉庫的鋼架,掠過 “翠韻康源” 的商標,一直吹向更遠的地方。從小作坊篩絨到標準化工坊,難題被一一拆解。艾香掠過灘涂,她的艾草增收路,正沿著滋泥泉子鎮的土地,扎實延伸。
(本文為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實踐課堂——“發現·記錄大美新疆”實踐成果)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