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烙筆以220℃高溫觸及葫蘆表皮,輕煙升騰間,一幅“天山雪韻”圖案在燙點中成型。這不是普通的手工藝品制作現場,而是新疆昌吉州非遺日活動的“吸睛焦點”。近日,福祿東泉手工藝農業合作社攜數十件葫蘆烙畫作品亮相新疆吉木薩爾縣非遺日活動,展位前人頭攢動。那些融合絲綢之路、草原石人等地域符號的葫蘆作品,憑借獨特非遺技藝,悄然改寫著東泉中心村的發展軌跡。
這一件件引人注目的工藝品,其源頭就在東泉中心村這方葫蘆文化園里,在福祿東泉手工藝農業合作社的匠心與堅守之中。
從興趣到落地,烙筆繪初心
手握烙筆,眼觀電表,細控溫度,心無旁騖。隨著溫度的精準控制和手速的巧妙調節,一幅幅精美的圖案逐漸展現。在阜康市滋泥泉子鎮東泉中心村的葫蘆文化園工作室里,滋泥泉子鎮東泉中心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主任、東泉片區黨支部書記王峰正專注地進行著葫蘆烙畫創作。
△王峰烙畫創作中 巴依山攝
王峰與葫蘆烙畫的淵源,可追溯至2006年其在內蒙古入伍期間。在戰友的介紹下,他結識了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初次目睹葫蘆烙畫作品便深受震撼,當即便萌生了拜師學藝的念頭。
在培訓班學習過程中,面臨每節課高達數百元的費用,對當時收入有限的王峰來說是沉重負擔,但他憑借對這門藝術的喜愛,堅持了下來,一路克服重重困難,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
2021年王峰擔任村主任后,了解到東泉中心村老齡化嚴重,留不住年輕人,村民收入有限,加上冬季漫長,村民大多較為閑暇,面對這一困局,他決定用葫蘆烙畫,為村子闖出一條新路。
在黨支部的引領下,王峰的想法得到了村委會的大力支持。2024年12月,他牽頭成立了阜康市福祿東泉手工藝制品制作農民專業合作社。這一構想最初源于一次朋友聚會時的閑聊,卻在王峰的積極推動下,迅速從想法轉化為現實,凝聚成一支13人的創業團隊。滋泥泉子鎮黨委高度重視,安排8名下沉干部大力支持和幫助合作社,他們不僅學習烙畫、上色等技藝,還負責銷售和推廣工作。
從單打獨斗到協同合作,巧手聚合力
“我們這個小團隊,每個人都身兼數職,既是手藝人,又是推廣員。”王峰展示著團隊協作的“產業密碼”。這支13人的核心隊伍以非遺技藝為紐帶,構建起從設計、制作到銷售的全鏈條生態,讓葫蘆烙畫在傳承與創新中煥發新生。
在創作環節,團隊分工精細且高效。擅長繪畫的社員趙芳,將新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傳統紋樣,在素描紙上反復推敲構圖,為每個葫蘆量身定制專屬圖案;王峰則憑借多年的烙畫功底,操控著溫控精準的烙畫機,在葫蘆表面勾勒線條、暈染層次,完成從平面設計到立體藝術的轉化;編織能手劉建麗與李春亮則負責工藝延伸,他們將烙畫成品與編織技法結合,通過十字編、盤編等手法,制作出兼具實用價值與藝術美感的葫蘆香囊、收納籃等衍生產品。
△專屬葫蘆圖案 巴依山攝
“我從小就愛畫畫,加入合作社既能發揮特長,又能在漫長的冬季有份穩定收入。” 劉建麗擦拭著展示臺上的石畫作品說道。為拓展市場,團隊不斷創新產品類型,除核心的葫蘆烙畫外,還開發了石畫、發夾、團扇等多元化產品線。“這些編織的花籃、福袋,還有精致的發夾,都是我們團隊的新嘗試。” 劉建麗自豪地介紹。
如今,合作社的葫蘆產品已在阜康市頗具知名度。團隊深知“一個人的技術再好,也比不過一群人的力量”,為了傳承手藝并吸引更多人參與,他們積極投身宣傳,每逢各類展銷會都積極參與,憑借過硬的質量和合理的價格贏得了廣泛好評。“哪里有活動,哪里就有合作社的身影。”他們線上線下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各類展覽進行宣傳銷售,另一方面利用抖音平臺“興農匯”賬號進行直播帶貨,為村集體和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我們的客戶既有個人收藏愛好者,也有用于黨建活動、文化宣傳的學校和企業。”王峰透露,在政府支持下,合作社已與周邊十余家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通過定制訂單模式實現精準產銷對接。這些合作正逐漸讓非遺技藝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 “致富密碼”。
從13人到眾人參與,藤蔓結金果
非遺文化不僅是傳承,更是致富的鑰匙。從2024年至今,葫蘆文化園憑借其獨特的非遺產品,已實現收入4萬多元。然而,王峰深知,少數人的獲益只是起點,帶動村民共同富裕才是最終目標。
王峰萌生了一個想法:通過葫蘆文化園帶動村民增收。他自己培育葫蘆苗2000株,并將這些精心培育的葫蘆苗免費發放給村民種植。從2024年起,王峰陸續將40到50戶村民納入葫蘆種植計劃,手把手地教他們種植技術,從選種、育苗到田間管理。
村民袁若兵一邊給葫蘆苗澆水,一邊笑著說:“合作社分給我家四十幾株葫蘆苗,我今年四月種下的葫蘆,現在已經長到2米高了。”合作社不僅免費提供種苗,還承諾以市場價的價格收購村民種植的葫蘆。
“我們希望通過葫蘆文化園,讓更多村民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來。”王峰說,“非遺文化園不僅是一個產業項目,更是一個凝聚人心、帶動鄉村發展的平臺。”東泉中心村的葫蘆文化園,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葫蘆文化園景色 巴依山攝
政府萌生出把葫蘆產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想法,計劃借助“三村三園一線”文旅發展項目,將東泉中心村葫蘆文化園、南泉中心村鴕鳥養殖園、八戶溝中心村雞文化園旅游資源串聯起來,打造研學旅游線路。
“東泉中心村的鄉村旅游已初顯成效,真正實現了以農促旅、以旅帶農的目標。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措施,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為合作社帶來更多收入。”滋泥泉子鎮黨委副書記魏磊說。
目前,東泉中心村正積極申請葫蘆烙畫非遺項目立項。“我們要把村子打造成非遺文化村,讓非遺傳承下去,也讓村民的日子更紅火。”王峰站在葫蘆文化園的亭子里,向記者介紹著未來規劃。他指向廢棄多年的老電影院說:“未來那邊會打造葫蘆展館,展示我們村的葫蘆精品,吸引游客。”他眼中滿是期待......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 張維嘉、廖美琳、巴依山、馬曉慧、任玟企、馬嫻、賀翔宇)
(本文為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實踐課堂——“發現·記錄大美新疆”實踐成果)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