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7月1日報道,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公開喊話,稱中國是“唯一能影響伊朗的國家”,要求中國給伊朗“帶個話”。這一消息瞬間引發廣泛關注,在伊以沖突的復雜背景下,以色列此番舉動意圖何在,值得深入探究。
以色列(資料圖)
6月中旬,以色列突然對伊朗發動軍事打擊,引發雙方持續12天的激烈互襲,美國隨后也參與其中,對伊朗核設施實施轟炸。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宣稱行動取得“歷史性勝利”,清除了伊朗對其“毀滅性威脅”。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以色列軍方數據顯示,至少31枚伊朗發射的彈道導彈擊中以方人口稠密區與關鍵基礎設施,像以色列南部一座電站和北部海法市一處煉油廠均受波及。以色列衛生部數據表明,伊朗導彈襲擊造成以色列28人死亡、超3000人受傷,人員傷亡與受損程度前所未有,其防空系統效果也飽受質疑。
伊朗方面,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稱伊朗“取得了對以色列和美國的勝利”。盡管伊朗在沖突中遭受重創,衛生部官員表示有627人死亡、4870人受傷,但伊朗不僅展現出團結,反擊也頗有成效,鞏固了其“地區軍事強國的地位”。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明確表示,美以襲擊使伊朗推進核項目的決心更為堅定。
以色列(資料圖)
美國雖聲稱空襲“徹底清除”伊朗核設施是“巨大勝利”,可美國國防情報局的機密報告顯示,美軍空襲可能僅讓伊朗核項目進度“倒退數月”,其行動還在國際上遭到廣泛批評。
沖突平息不久,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便向中國喊話。她稱中國是“唯一有能力影響伊朗的國家”,還表示“要是中國不買伊朗石油,伊朗準得崩潰”,妄圖借此讓中國向伊朗施壓,改變伊朗在地區的行動。
但白樂濰這番言論毫無道理。自伊以沖突爆發,中方積極斡旋。沖突伊始,王毅外長就分別與伊朗、以色列外長通話,呼吁雙方對話解決問題;后續又與埃及外長溝通,表明愿為和平不懈努力;6月24日再次與伊朗外長通話,推動安理會發揮作用。中國一直為地區和平積極努力,并非如白樂濰所暗示的“不作為”。
從國際關系準則來看,中國與伊朗的合作基于平等互利原則。多年來,伊朗出口石油有相當比例被中國購買,兩國還簽署了為期25年、價值4000億美元的合作協議,中國此前還促成沙伊兩國的外交和解。中國在與伊朗的交往中,始終遵循國際法與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尊重伊朗主權與領土完整,不會因以色列的要求就改變自身立場,干涉伊朗內政。
以色列(資料圖)
以色列在此時將目光投向中國,背后有諸多因素。一方面,伊以沖突雖暫時停火,可伊朗明確表示“隨時準備報復”,且有消息稱伊朗在波斯灣艦船上搬運水雷,這讓以色列深感不安。另一方面,美國在中東的角色復雜難測,盡管美國參與對伊朗的軍事行動,但在應對伊朗可能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等問題上,美國的態度與行動讓以色列信心不足。在此情形下,以色列試圖借助中國對伊朗的影響力,緩解自身面臨的安全壓力。
以色列若真想解決與伊朗的矛盾,應摒棄軍事冒險與霸權思維,回到談判桌前,以平等、尊重的態度與伊朗進行溝通,尋求可持續的和平解決方案。國際社會期待以色列能做出正確抉擇,為中東地區的和平與安寧貢獻積極力量,而非無端將中國牽扯進其與伊朗的紛爭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