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一番話,表明了面對關稅戰日本的態度,大致意思就是遠離美國,轉向和中國合作,幾乎同一時刻,新上任的韓國總統李在明也表態“與美國的談判非常困難,雙方都不確定想要什么”。
日韓這兩個國家算是特朗普在最忠誠的亞洲盟友,然而如今卻在特朗普揮舞的關稅大棒下,紛紛轉向,中日韓三國迎來了意外的融洽時刻,一場地緣變局正在上演。
關稅大棒下東亞局勢的轉變
特朗普的關稅大刀砍得毫無征兆,2025年1月重返白宮后,他先是對墨西哥、加拿大加征25%關稅,接著在4月2日“解放日”宣布針對汽車產業的新關稅,日本車25%、中國電動車100%。
這把刀在6月30日美日談判時劈到極致,特朗普要求日本必須購買美國大米,否則將汽車關稅提高到30%-35%,全然不顧日本正經歷四十年最嚴重的米荒。
而汽車產業是日本經濟的命脈,日本關稅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1-5月日本對美出口額同比暴跌11.2%,創十年最大跌幅,當豐田得州工廠每輛車成本驟增3800美元的消息傳來,整個日本產業界陷入恐慌,這相當于每輛車近三成利潤將被吃掉。
韓國同樣在關稅火線上煎熬,作為美國第二大汽車進口來源國,這對于韓國車企無疑是一個致命打擊,7月3日,剛就職一個月的韓國總統李在明公開承認無法確定能否在7月8日前完成談判,而距美國單方面設定的最后期限僅剩六天。
東亞這兩國彷佛被逼到墻角,轉身尋求新的發展,2025年3月30日,中日韓貿易部長在中斷五年后重啟經濟對話,聯合聲明劍指“全面且高標準的合作模式”。
6月中旬,三國經貿代表在首爾重啟自貿區談判,將綠色能源、半導體產業鏈列為優先領域,曾經因領土爭端停滯的區域整合,在特朗普關稅大棒的敲打下意外加速。
日本“叛變”的背后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清華的演講震動東亞政壇,這位一向溫和的政治家三次提到“脫美入亞”,呼吁在經濟與安全領域減少對美依賴,稱“不能再把希望寄托在等待美國換總統”,并戳破日本保守派最后的幻想,“特朗普之后,美國政策也難有實質性改變。”
而這番言論背后是日本政商界的集體轉向,《日經亞洲評論》罕見刊文贊賞“中國正在打造不同于西方、技術驅動的福利模式”,前不久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長訪華時向王毅外長遞交合作方案,核心訴求直指中日韓供應鏈融合。
不過汽車關稅只是導火索,真正的裂痕在戰略層面,美軍在日本的88處軍事基地和5.4萬駐軍曾是同盟象征,但當特朗普用“買大米換關稅”的交易邏輯對待盟友,日本也看清了現實,在“美國優先”面前,再忠心的仆從也只是籌碼。
石破茂政府的行動比言論更誠實,盡管公開表態“堅定推進談判”,但私下已啟動三套預案,加速東盟市場替代方案,放寬對華技術出口限制,甚至默許三菱重工向中國出售機床。
新東亞格局正在形成
中日韓的此次自救聯盟正改寫地緣規則,中國商務部7月初宣布恢復部分日本水產品進口,河北、江蘇等地更新對日出口許可名錄,這些動作經新華社和日本共同社交叉證實,釋放出十年未見的貿易暖意。
與此同時,產業鏈重構已悄然啟動,韓國貿易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前五個月韓國對華出口增長6.8%,對美出口持平,日本對華高端制造業投資回升至疫情前水平,索尼將40%的傳感器產能轉至浙江嘉興,連沙特阿美都在深圳設立首個海外新能源研發中心,石油貿易改用人民幣結算。
特朗普親手促成的“敵人共識”正在發酵,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預測若東亞自貿區在2030年前建成,區域GDP將提升11%-17%,這相當于憑空再造一個韓國經濟體量,而金融領域的去美元化更讓華盛頓心驚,中日韓央行簽署本幣互換協議規模突破2000億美元,東盟十國將人民幣儲備比例提升至18.2%。
也許特朗普自己都沒有預料到,自己舉起的關稅大棒竟成了最意外的粘合劑,現實已經給出了答案,在貿易戰的催生下,多極化的新秩序正在悄然建立。
參考資料
李在明說和美國的談判非常困難 環球網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談美加征關稅:“哭鬧的小孩兒誰也對付不了” 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