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以來,純電SUV市場有兩款重磅車型,它們分別是小米YU7和小鵬G7。繼小米YU7上市并且完成“爆單”壯舉后,小鵬G7也已經于7月3日正式上市,“國產雙7”正式加入到與特斯拉的對壘當中。
在此前,特斯拉Model Y牢牢掌控著SUV市場的銷量節奏,這款車已經連續很久霸占了中國市場SUV車型的銷冠地位。所謂銷冠的意義,就是樹起一個目標,讓其他人來趕超。當年的SUV銷冠哈弗H6一樣,有它才有后來的CS75PLUS以及星越L。
如今,小米YU7和小鵬G7都想把Model Y取而代之,那么從產品力來看,它們有可能做到嗎?
事實證明,純電車的核心仍然在于“電”
盡管特斯拉Model Y被很多人吐槽“內飾簡陋”,但在強大的三電技術、超高的驅動效率和良好的駕控體驗面前,這款車的內飾弱點其實已經被掩蓋。筆者在此前統計過一個數據,發現有60%以上的特斯拉車主,購買特斯拉Model 3或者Model Y,就是為了扎實的續航、可靠的三電以及良好的操控性能。
Model Y已經把自己的“核心秘方”擺出來了,其余車企為啥遲遲未能趕超?除了技術問題外,我覺得更大的局限性在于“造車思維”。
舉個例子,包括小米YU7在內,很多國產中高端純電SUV的競爭思路還是依靠堆量、堆料來吸引大家。例如小米YU7,它的中配車型(四驅Pro)用上了總計365kW的雙電機,零百加速時間僅需4.27秒;同時得益于96.3kWh的電池,其CLTC續航可達770Km。這些數據,比同規格的Model Y更強。
但值得注意的是,Model Y后驅版車型的電池容量只有62.5kWh、四驅版也只有78.4kWh。在使用小電池的同時,Model Y的續航里程分別可達593Km、719Km并且續航達成率很可觀。這背后的電驅技術和電池管理技術,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那么在目前,最有潛力與Model Y比三電技術的一款車,還是小鵬G7。這款車雖然只搭載了80.8kWh的電池組,卻能帶來702Km的續航。與此同時,這款車的后置單電機也擁有218kW的功率儲備,整車的動力性能合格。
這種“小電池長續航+全系單電機”的邏輯,其實與Model Y頗為類似。小鵬通過空氣動力學優化、800V碳化硅平臺效率提升以及全系后驅單電機布局,實現了整車輕量化的優勢。
小鵬G7超長續航版車型的整備重量為2.56噸,比小米YU7后驅版輕了兩百公斤左右,直比Model Y后驅版重了不到130公斤。由此,小鵬G7的輕量化車身,配合前雙叉臂+后五連桿結構的懸架,也能帶來不錯的操控屬性。
其實從三電指標來看,小鵬G7的效率與Model Y仍然具備一定的差異,但這已經是國產純電動SUV中最接近Model Y的表現了。如果從這一層面來看的話,小鵬G7是有實力去和Model Y“硬剛”的。當然,這也需要其他的產品力來打輔助。
拋開特斯拉情結,小鵬小米都很強
在特斯拉剛一進入中國市場時,這個來自北美的品牌就在持續推銷馬斯克“技術狂人”的人設。所以說起來,馬斯克才是汽車界的“鼻祖級網紅”,雷軍都還得往后稍稍。
當然,特斯拉的“技術狂人營銷”也非常的成功。特斯拉的FSD輔助駕駛技術、車機系統的銳龍芯片,在國內認可度非常高。但是,特斯拉真就是最強的嗎?
如果走出特斯拉的信息繭房,就會發現小鵬G7和小米YU7,都是個頂個的能打。其中,小鵬G7部署了三顆自研圖靈AI芯片,“三芯”疊加起來的有效算力可達2200TOPS,是目前量產車型中的算力第一。
而小米YU7也完成了很多科技創新,例如這款車擋風玻璃下緣的天際屏,看上去比特斯拉Model Y的單屏體系更帥氣、更有科技感。
如果要實打實地論智能科技實力,特斯拉其實很難比得過國產品牌。就拿芯片來說吧,Model Y采用的AMD銳龍芯片,雖然性能強大,可終歸也就是一顆桌面級芯片。而小鵬、小米都在想法設法提升芯片算力的同時,仍然保留住了車規級的底線。
再舉個例子,大家可能會感知得更清楚一些。
特斯拉的FSD駕駛輔助系統(特斯拉曾成為自動駕駛),其核心原理就是依賴攝像頭和算法在車內構造起世界大模型,然后再基于特斯拉的駕駛邏輯進行操作。
很多購買了FSD的用戶,都或多或少體驗過“車輛自己闖黃燈”、“隨意壓導流線”這樣的問題。總結一句話,FSD確實好用,但過于激進,真正完全放任它去開的話駕照分可能都不夠扣。
那么,在小鵬G7和小米YU7兩款車上,又是怎樣的表現?
其實小米YU7的駕駛輔助系統偏向于保守,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組合起來的融合感知技術再加上端到端大模型,能帶來比較常規的駕駛輔助體驗。
而小鵬G7則介于其他兩者之間,這款車也采用了純視覺體系。只不過,小鵬所做的準備更加充足一些。一方面,在2200TOPS算力為輔助駕駛提供了更高的冗余量;VLA-OL模型可以讓駕駛輔助系統實時分析車輛周圍環境,理解駕駛指令,并迅速做出正確的駕駛決策。
所以,在國產品牌里,無論是保守智能路線還是激進智能路線,它們所帶來的實際效果其實會比特斯拉更好。唯一的問題,還是特斯拉的品牌影響力太大,大家似乎更愿意選擇相信特斯拉。
特斯拉的品牌信息繭房,該如何突破?
連AI都知道:“特斯拉作為電動汽車革命的領導者,擁有極強的品牌號召力和科技光環。它定義了現代智能電動汽車的標準,吸引了大量追求創新、科技和前衛的消費者。”
其實對于消費者來說,大家選擇特斯拉可能會經過很慎重的考慮。特斯拉這個品牌,雖然也可以稱為新勢力,但它是目前所有新勢力品牌中資格最老的一家。所以,選特斯拉就代表著穩定與可靠。
此時,小鵬和小米又該如何破局?其實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時間去歷練。當小鵬、小米都沉淀下來并且擁有扎實的市場口碑之后,只要它們的產品力不拉胯,那遲早有一天會輪流坐莊。當然對于小米來說,優勢可能更大一點。小米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流量屬性的品牌,它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千呼百應,只要不被流量反噬、造車不出錯的話,總有一點能追趕特斯拉。
那么對于小鵬來說,這家企業可能并沒有潑天的流量。無論是何小鵬還是王鳳英,他們都更加希望用產品力來說話。所以在聲量造勢方面,小鵬要吃力一些。不過沒關系,因為在我看來,小鵬才是汽車界真正的“小米”。
在此前,小鵬MONA M03已經在十五萬以內的純電家轎市場“賣爆”;而此次小鵬G7上市,這款車19.58萬到22.58萬的售價區間也很給力。當然,這樣的價格優勢賦能,自然可以吸引到不少消費者的關注。所以,小鵬G7這款車更適合慢慢來,大家總會發現其閃光點的。
結語:
從某種程度來說,特斯拉Model Y的銷量神話,更像是一場由流量、技術、口碑交織起來的經典好萊塢大片。這樣的好萊塢大片,縱使再精彩也總有落幕的時候。在神秘的東方,有一股新勢力的力量正在快速崛起。我相信,無論是小鵬還是小米,它們在閱歷、經驗增長之后,一定能用自己技術來成功挑戰前者。
當然,特斯拉更可貴的地方在于開創了一個電動車的品類。對于小鵬、小米這樣的新車企來說,如果它們誰能繼續開創一個主流新品類,那么誰就真正有機會成為新一屆的“特斯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