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那團看起來輕飄飄的云,一朵普通積云的質量能達到500噸以上,相當于100頭成年非洲象。那為什么它沒有砸下來?是空氣把它托住了,還是它根本沒“浮”起來?
云真的重嗎?看起來輕,其實是一團“隱形水庫”
你以為云是蒸汽、霧氣,輕飄飄的,其實它是貨真價實的液態水或冰晶顆粒。一朵典型的積云,體積大約為1立方公里,其中含有的液態水質量可達500噸以上。
這個數據不是隨便說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曾通過雷達、飛機采樣等手段實測積云含水量,發現每立方米的云中大約含有0.5克~1克的水。乘以1立方千米(也就是10億立方米),總質量就達到了5×10?千克,也就是500噸。
換句話說:你頭頂那朵看似輕盈的云,其實比3架波音747還重。而全球同時存在的云層質量總和,估算超過1.2億噸。
但問題來了:這么重的東西,為什么沒有從天而降,把我們砸個稀巴爛?
云為什么能“浮”在空中?
云之所以能掛在天上,不是因為它像氫氣球那樣被浮力升起來,而是因為云滴太小太輕,以至于掉不下來。
云是由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組成的,這些小水滴直徑大概只有10~20微米(大約是人類頭發的1/5),而密度又接近水。它們當然受重力吸引,但也受到空氣的粘滯阻力。
根據斯托克斯定律計算,這些小水滴的沉降速度非常慢,大約只有0.01米/秒,也就是每分鐘下降不到1米。而與此同時,云層中上下對流的氣流速度通常在1~3米/秒,遠遠超過水滴的下沉速度。
這就好比你往空中扔一個羽毛,它當然會掉,但如果你站在一個風速1米/秒的氣流管道里吹它,它就能一直飄著不落地。云滴就是在這種“始終被空氣托著”的狀態中漂浮的。
所以,云不是“浮”在空中,而是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的“懸掛”狀態——重力想拉它下來,但空氣的擾動和粘性阻力把它托住了。
為什么不會“聚成水”掉下來?
你可能會問:那這些小水滴既然都在天上,為什么不合成大水滴,然后掉下來下雨?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氣象機制問題。云滴要變成雨滴,必須經歷兩個過程:碰并增長機制和凝結核富集機制。
首先,在云中,水滴并不是靜止的。由于氣流擾動和重力差異,小水滴之間會發生碰撞并合成更大的水滴。當水滴直徑增至0.5毫米以上時,沉降速度開始迅速上升,此時才有可能突破空氣阻力“掉下來”。
但問題是,這個碰并過程極其緩慢。NASA的云微物理模型顯示:在沒有外界擾動或凝結核參與的情況下,一朵云中的水滴可能飄幾個小時都無法長大成雨滴。
而這就引出了第二個機制:凝結核。在現實大氣中,空氣中存在大量塵埃、花粉、鹽粒、污染物等微小顆粒。這些物質可以作為“種子”,吸附水蒸氣,快速形成大水滴或冰晶,加速降水過程。
這就是為什么同樣是烏云密布,有時候它就是不下雨,而有時候突然傾盆而下。云中是否存在足夠的凝結核、上升氣流是否足夠強、環境濕度是否接近飽和,共同決定了“云能不能掉下來”。
所以,云之所以不會隨便掉下來,是因為它需要滿足一套非常精密的物理條件,才能完成“從漂浮到降落”的轉變。換句話說:不是云不想掉,是它掉不下來。
云掉下來”的時刻,其實是大氣系統的“極限釋放
當所有條件湊齊,云就真的會掉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降水”。但你知道嗎?這并不是水的自然下落,而是大氣系統在能量飽和后的主動釋放過程。
舉個例子。2021年7月,河南鄭州遭遇“千年一遇”暴雨,短短一小時降水量高達201.9毫米,相當于1.5億立方米的水從云中砸下。這是因為當時副熱帶高壓與冷空氣交匯,形成強烈的上升氣流,加速了云中水滴的碰并和凝結核活躍度,導致云層“瞬間崩塌”。
從衛星云圖上看,那天的積雨云高度達到12公里以上,總含水量超過數百萬噸。這就像是大氣中積蓄的“水能量”在幾小時內被一次性釋放出來了。
而氣象雷達數據顯示,強對流天氣中,云中垂直氣流可以達到10米/秒以上,這個速度足以把雨滴重新“吹回云里”,形成短時滯留。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云連著幾個小時都不下雨,一下起來卻像開了閘的水庫。
所以,“云掉下來”這件事,本質上是大氣熱力學與微物理機制的協同極限產物。它不是簡單的“重了就掉”,而是整個天氣系統“撐不住了”的表現。
為什么飛機可以穿云而過?
說到這里,你可能又想問:既然云這么重,飛機怎么能自由穿行其中?不會撞上像霧墻一樣的東西嗎?
答案是:當然不會。因為云雖然含水量大,但它是極度稀疏分布的水滴或冰晶。一立方米的云中只有0.5~1克水,其余全部是空氣。
這相當于在一個大房間里撒上一小勺水,雖然你能看到水汽,但你走進去幾乎不會有阻力。飛機穿云而過,感受到的只是感受到的只是離散水滴群的微弱碰撞,不會像穿過固體一樣有“撞擊感”。
不過,云里也不是完全無害——在雷暴云中,可能存在劇烈的上升氣流、結冰風險、雷電放電等危險因素,所以航班在穿越積雨云時會特別謹慎。但這不是因為云重,而是因為云中的能量不穩定。
寫在最后
一朵云看起來柔軟無形,實則重若千鈞。它不掉,是因為它太輕太碎,被空氣牢牢托住;它能掉,是因為大氣的每一次釋放,都藏著能量的精密博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