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在廣東待嗨了,竟然發(fā)現(xiàn)一個有山有水有文化,能吃能玩能搞錢的潮汕 “寶藏城市”!
這里沒有想象中的高樓林立,反而處處可見飛檐翹角的古建筑;聽不到急促的汽笛聲,倒是凌晨四點就能聽見茶壺煮水的咕嘟聲。
這座看似 “慢節(jié)奏” 的城市,竟藏著 23 項國家級非遺技藝。這就是揭陽。
疑問一:老城如何容下新生活?
走進榕城區(qū)中山路,三山國王廟的香火與隔壁咖啡館的磨豆聲交織成趣。始建于南宋的揭陽學宮,紅墻綠瓦間穿梭著穿漢服打卡的年輕人,真讓我羨慕。
讓我驚訝的是進賢門城樓 —— 這座明代建筑竟成了大爺大媽們的晨練場所,太極扇在古城墻下劃出的弧線,與五百年前守城將士的刀光完美重疊。
當?shù)嘏笥炎院赖馗曳窒恚航谊柆F(xiàn)存明清古建筑 368 處,其中 92% 仍作為民居使用。
在榕城區(qū)西馬路,百年騎樓里開著網(wǎng)紅奶茶店,二樓晾曬的衣衫隨風輕擺。這種 “活著的歷史”,沉浸式的感受,更能觸動人心。
疑問二:功夫茶里泡出的效率
剛到揭陽時,我很羨慕又疑惑他們花在喝茶上的時間,這樣喝茶難道不耽誤工作上的事情嗎?
早晨七點的腸粉攤,老板邊沖茶邊蒸米漿;工地休息間隙,工人們蹲在腳手架下穿著茶杯;連去單位辦事都要先喝三巡鳳凰單樅。這與我們那邊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的利落作風形成鮮明對比。
直到參加某企業(yè)的產(chǎn)品研討會,我才稍微看到其中門道。兩個小時的會議,茶盤始終在順時針傳遞。當?shù)诎伺莶铚兊瓡r,10項決議已經(jīng)敲定。
這種 “以茶代話” 的溝通方式,讓我感覺比直來直去的談判效率更高。難怪揭陽人年均茶葉消費量達 3.2 公斤,是全省平均值的 1.8 倍。
疑問三:英歌舞為何能破圈?
在河南看過少林功夫表演的我,起初覺得英歌舞不過是 “帶臉譜的廣場舞”。正月十五親眼目睹普寧英歌隊巡游,三十六個畫著梁山好漢臉譜的壯漢,雙槌敲擊聲震得胸腔發(fā)麻。
更震撼的是隊伍里六十歲的領(lǐng)隊,騰空劈腿的動作比年輕人還利落。
這種起于明代的儺舞,如今在抖音擁有 28 億次播放量。年輕人自發(fā)組建的英歌隊超過 200 支,最小的隊員才 9 歲。
對比我們正在失傳的肘閣戲,揭陽人用短視頻平臺讓古老儀式煥發(fā)新生。這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共生能力,或許就是他們能同時擁有 18 家上市企業(yè)和 23 項非遺的秘密。
在揭陽機場候機時,我回想看到的聽到的,突然理解了這里的生存智慧:三山國王廟前的電子功德箱,既是信仰的延續(xù),也是科技的妥協(xié);腸粉攤主手機里的移動支付,并不妨礙他用竹片刮米漿的古老手法。
揭陽市既適合躺平過小日子,也適合打拼搞事業(yè),好吃好玩還藏著深厚的底蘊,來了就想多待幾天!
回鄭州后,我開始每天喝茶。當紫砂壺里升起裊裊熱氣時,總會想起揭陽人常說的那句俗語:“茶薄人情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