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榕城這座潮汕古城,總給人一種低調的驚喜。春節期間,這里的英歌舞火遍全網,讓更多人知道了這個藏著深厚歷史的地方。其實除了熱鬧的民俗,揭陽榕城古城內的老建筑也非常值得細品,尤其是那座由晚清名臣丁日昌修建的丁氏光祿公祠——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不僅是丁氏家族的榮耀,更是潮汕建筑藝術的活化石。
這個夏天,珊姐姐來到揭陽榕城,第一次逛揭陽古城,很容易被這里的氛圍打動。和那些商業化嚴重的古城不同,這里還住著許多老街坊,路上能看到放學回家的孩子、坐在騎樓下喝茶的老人,連空氣里都飄著潮汕老厝特有的煙火氣。
榕城始建于南宋紹興十年,有千年歷史,因榕江遍植榕樹而得名。古城里藏著不少寶貝,揭陽學宮、城隍廟、關帝廟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但要說最特別的,也是讓我記憶最深的,一定是丁氏光祿公祠。它不像其他古跡那樣擺在顯眼的路口,而是藏在街巷深處,而且現在周邊在維護修理中,不仔細找可能會錯過。但只要你一走進那片建筑群,就會明白為什么它能被稱作“潮汕建筑藝術的教科書”。
參觀丁氏光祿公祠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它的主人丁日昌。這人在晚清可是個響當當的人物,既是政治家、軍事家,又是藏書家、詩人,放到現在絕對是熱搜常客。他是廣東豐順人,年輕時從縣令做起,一步步做到江蘇巡撫、福州船政大臣,算是洋務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咱們都知道洋務運動搞工廠、修鐵路、建海軍,丁日昌在其中做了不少實事:他主持建造了中國早期的輪船,還創辦了新式學堂,甚至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電報局。除了搞實業,他還特別愛藏書,家里的“持靜齋”藏了幾十萬卷書,不少都是孤本。
不過丁日昌最讓人佩服的是他的務實。據說他當官時特別注重細節,比如在江蘇任上,連河道清淤的尺寸都會親自檢查。這種性格也體現在他修祠堂上——丁氏光祿公祠從設計到完工,前后花了二十多年,光是找工匠就跑遍了潮汕各地,非要用最好的料、最巧的手藝不可。
參觀丁氏光祿公祠是免費的,當我穿街過巷進入丁氏光?公祠時,我被它的規模驚到。從空中看,整個建筑群像個“品”字,中路是祠堂主體,東西兩路是住房,加起來有幾十間房,難怪有來過的游客會說“走進去像走迷宮”。
整個丁氏光?祠堂的布局特別講究,中路是三進三開間的傳統祠堂,從大門進去,依次是前廳、天井、中廳、后廳,每一處都有講究。前廳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中廳用來祭祖、開家族會議,后廳則供奉著丁氏先祖的牌位。
東西兩路是家屬居住區,分成兩條巷子。靠近祠堂的那條巷子里,有多座南北對向的小院,每座都是“一廳兩房兩廂房”的格局,潮汕人叫“下山虎”,這種房子冬暖夏涼,特別適合大家庭居住。外側那條巷子里,還有多座“下山虎”向內排著,整個布局對稱又不呆板,既保證了家族聚居,又各自有獨立空間,現在這里已變身為各種潮汕文化的展示廳。其中關于丁日昌生平介紹部分的陳列,可以看到丁日昌的奏折、用過的文房四寶,還有他收藏的古籍復印件……非常有意思。
丁氏光祿公祠最讓人挪不開眼的,是那些無處不在的雕刻。潮汕人愛雕花,這點在這座祠堂里體現得淋漓盡致,木頭、石頭、甚至磚瓦上都刻滿了故事。仔細端詳這里的每一處院落,會發現各院的木雕無一雷同,皆有其獨特韻味,整個建筑群的木雕才各具風采、精美絕倫,既飽含濃郁的地方特色,又巧妙融合了中西元素,顯得自然和諧。
這里既保留了潮汕地區傳統建筑在結構、材料與工藝上的精髓,梁架和屋脊的彩繪、泥塑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圖案風格。這種中西合璧的處理方式,開創了潮汕地區引入西方營造技法的先例,在當地建筑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代表性和研究價值。
在這里一路逛,一種看,細細品味,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歷經百年風雨的丁氏光?公祠,正以最沉靜、最本真的姿態,讓歷史在歲月流轉中沉淀下來,默默滋養著當下的每一個人。逛完丁氏光祿公祠,終于明白為什么它能成為全國重點文物。它不只是一座老房子,更像一個立體的潮汕文化博物館:從建筑布局能看到潮汕人的家族觀念,從雕刻圖案能讀懂他們的審美和信仰,從居住狀態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延續。游客來到揭陽,一定要抽個時間來逛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