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魯特市中心
作者:木匠(《穿越百年中東》責任編輯)
貝魯特,這座曾被譽為“中東小巴黎”的城市,是中東小國黎巴嫩的首都。
這座城市用它富庶的表象,掩蓋住百年動蕩的傷疤。在這片土地上,和平有如夢幻泡影——什葉派真主黨的身影掌控著街區,讓黎巴嫩成為伊斯蘭世界兩大派別(什葉派與遜尼派)無聲交鋒的前線。宗教的裂隙之外,大國角力的陰影與殖民時代遺留的扭曲國界,共同編織了這片土地剪不斷、理還亂的困局。
要讀懂這“永恒的戰場”背后的千年恩怨與世紀余震,《穿越百年中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鑰匙。作者郭建龍,一位“用腳步丈量世界”的自由作家與社會觀察家,曾親赴戰火邊緣的中東,與即將奔赴不同戰場的青年們住在同一屋檐下,親眼目睹善意如何被立場粉碎。他將這段生死邊緣的實地探訪,與對奧斯曼帝國崩潰百年史的深刻剖析交織在一起,寫成這部框架清晰、現場感逼真的著作。
從伊斯坦布爾的帝國余暉到耶路撒冷的千年恩怨,從沙特王室的權杖到埃及革命的希望與幻滅,什葉派青年為何甘為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赴死?西方教育背景的精英為何投向ISIS?郭建龍的筆觸冷峻客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敘述和現場視角。他摒棄簡單的“宗教沖突論”,揭示中東亂局是帝國遺產、石油詛咒、大國干預與千年宗教恩怨共振的苦果,理解中東,就是理解世界如何被歷史、野心與偶然性撕裂。
01
卡薩布蘭卡的影子:
當兩個“馬麥德”走進同一間房
2014年5月,貝魯特午夜的小街上,土耳其青年馬麥德對初來乍到的郭建龍說出警告:“在這里,所有的和平都是假象,只有戰爭是永恒的。當你來到這里,就已經走進了沒有覺察的戰爭之中?!彼赶蚪值纼蓚取鞘钦嬷鼽h(Hezbollah)的控制區。擦肩而過的路人,可能是面包店老板,也可能是明天奔赴戰場的士兵。
而在他們合住的廉價客棧里,更魔幻的劇情正在上演:
來自土耳其的馬麥德屬于什葉派,為支援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冒險穿越黎敘邊境卻被拒;來自巴基斯坦的馬麥德屬于遜尼派,手持丹麥護照,自稱去伊拉克“安全區”。而一個月后,ISIS血洗伊拉克北部。
貝魯特市中心街道
這對同名室友若在戰場相遇,將是刀槍相向的死敵。但在貝魯特的屋檐下,他們共享面包,辯論世界,甚至結伴探訪情色場所——這是中東最荒誕也最真實的切片。畢竟,“在黎巴嫩,你永遠不知道人們的真實身份”。
02
撕裂的國度:
一條毛毯=兩個女工的一生
在黎巴嫩政府打造的奢華商業區(Beirut Souks),令人窒息的對比是這里的日常:30萬美元的伊斯法罕手工毛毯被隨意陳列;港口停滿私人游艇,保時捷專賣店燈火通明;頭巾少女與超短裙女郎并肩走過清真寺。
而另一面是,非洲女傭月薪200美元,每天站立16小時;從乍得來的保安為400美元月薪每天需要從早上6點站崗到晚上10點,期間不準坐,也沒有休息時間,吃飯時間要自己擠,但他對400美元的工資非常滿意;黎巴嫩政府還規定,任何一個來務工的外國婦女都必須放棄生育權。不管是與合法的丈夫,還是與主人發生關系,婦女只要懷孕,就立即喪失一切權利,被遣送出境。
中東各國都有數量不少的巴勒斯坦難民
更殘酷的是難民營的真相。在南部城市泰爾(Tyre),巴勒斯坦難民已被隔離三代人。黎巴嫩政府刻意維持“種族隔離”——若接納這些遜尼派難民,基督徒主導的政治平衡將崩塌。于是,富豪們在哈里里總理開發的奢侈品街區醉生夢死,而1948年逃亡至此的難民后代仍在貧民窟掙扎求生。
03
永不結束的戰爭:
軍艦停在港口的隱喻
當什葉派真主黨與遜尼派極端分子爭相輸送戰士到敘利亞,當鄰國戰火催生新的難民潮,貝魯特成了巨大火藥桶上的舞池。而兩位馬麥德的預言正變成現實:土耳其馬麥德選擇守護什葉派信仰,巴基斯坦馬麥德最終投向ISIS的“建國夢”。他們用截然相反的方式,試圖拯救共同認定的“失敗之地”。
貝魯特港口大爆炸
貝魯特的和平幻象有多脆弱?藍頂清真寺旁,停放著十年前遇刺總理哈里里的靈柩(聯合國設立的黎巴嫩問題特別法庭2020年8月18日做出判決,判定黎巴嫩真主黨的一名成員因共謀和實施了刺殺前總理哈里里而有罪。)街道上裝甲車巡邏,士兵槍口對準霓虹燈下的酒吧;巴基斯坦馬麥德冷笑著指向貝魯特的港口:“那里隨時都停著一艘美國軍艦,他們裝作在這里維持和平,可是,一旦有事情發生,聯合國的人就會坐著這艘船逃走。他們只會在和平的時期來維持和平。”
04
百年困局溯源:
一把尺子畫出的中東
中東今日的沖突,是奧斯曼帝國崩潰的百年余震。郭建龍在《穿越百年中東》一書中穿透戰火硝煙,直指亂局根源:1918年奧斯曼帝國解體,英法《賽克斯-皮科協定》用尺子隨意劃分國界,將庫爾德人、遜尼派、什葉派硬塞進“伊拉克”等人造國家;此外,中東地區存在無法調和的三重矛盾:
民族自決VS國土完整(如庫爾德建國夢);
多數選舉VS少數壓迫(什葉派主導伊拉克政府引發遜尼派反彈);
開放理想VS封閉現實(茨威格懷念的無國界時代徹底消亡)。
黎巴嫩正是縮影,在這里,基督教馬龍派、伊斯蘭遜尼派與什葉派、德魯茲派勉強共存。當巴解組織、真主黨、以色列、敘利亞勢力相繼涌入,這個“瑞士般富庶的國度”徹底淪為代理人戰場。
05
在破碎之地
尋找不滅的人性
在大眾認知中,中東問題通常被簡化為“宗教沖突”,郭建龍——一位“用腳步丈量世界”的自由作家與社會觀察家,曾親赴戰火邊緣的中東,與伊斯蘭青年同吃同住,記錄真主黨控制區的貝魯特街道上懸掛著“烈士照片”的征兵機制,幫助背井離鄉的敘利亞難民……巧妙地將現場觀察與歷史回溯交織在一起,如,沙特與伊朗如何借教派之名打代理人戰爭,更預見了ISIS崛起的必然性——他寫下:
外國圣戰者涌入敘利亞將催生更極端的組織。
從奧斯曼帝國崩潰到阿拉伯之春,從埃及革命到敘利亞內戰,郭建龍以400多頁的篇幅完成一場百年解剖:
中東問題無法歸因于單一因素,它是帝國遺產、石油詛咒、大國干預與宗教千年恩怨的共振。
當土耳其馬麥德在客棧等待奔赴戰場,當巴基斯坦馬麥德消失在ISIS的硝煙中,郭建龍寫下一段話:
他們在我面前彬彬有禮,轉身卻選擇敵對戰爭。中東最深的悲劇,不是炮火轟鳴,而是善意終被立場碾碎。
《穿越百年中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