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K1373列車上發生的砸窗事件,已經有很多報道了,這件事關乎的其實很簡單。是乘客的生命安全重要,還是鐵道的規定重要,這兩件事就這么明白簡單。
砸窗的小伙子做得對不對?現在乘客的角度他是正確的,甚至是正義的。根據同車乘客回憶,在長達3個多小時的等待中,車廂內的溫度已經熱到很多人出現不適癥狀。
就連鐵道部門事后給出的公告里也承認,有乘客被熱的暈倒。更不要說還有兒童乘客存在,加上車廂內空氣流通也不暢通,在這種環境里乘客們忍受了3個小時,已經是素質高的表現了。
那么這種情況下終于有個小伙子受不了,拿起安全錘給車窗砸了個大洞??諝饬魍ǖ哪且豢田@然讓車內的環境得到了改善,不過這也破壞了車廂的玻璃,到了金華站后砸窗小伙自然被乘警帶走。
后面經過網絡大量關注和后續報道,鐵路方面公布了對砸窗小伙的后續處理,既對該小伙進行了批評教育,沒有懲罰性舉措。
不過在網民們看來,這事情的處理發展是由于網絡上的大量關注所引發的。有人表示,正因為有網絡上的關注,并將小伙的行為定性為正當的,所以鐵道部門才沒有繼續追究。
之所以會這么想其實也怪不得網民,畢竟之前也有不少這類似的事件。網絡上沒關注就石沉大海,關注了就會立刻擺上臺面,比如不久前河北的牌坊改造。沒有網絡持續報道關注,那么誰會在意全市的門牌都改綠色呢?
正是在這種關注下,人們才注意到鐵路上針對這種突發事故的處理不足、制度僵化,當發生緊急事件時程序員沒有決策權,列車長也只能按規定來執行。
但問題是這種規定如果不看情況,生搬硬套地執行能解決各種問題嗎?更讓人不明白的是鐵道部們的事后公告里表示,車廂內的悶熱情況未達到砸窗要求,那么這個悶熱情況要怎樣才算達到要求呢?
這事我們也不好多說什么,結合之前討論社會話題的文章來看,再說這一篇也會消失。
人們感謝砸窗的小伙子做出了旁人不敢的舉動,因為他的舉動可能拯救了一車人的生命。小伙子也該感謝網絡,網絡讓他的事跡傳達到每個觀看者那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有這種情況,強大的共情讓我們支持他關注他。
大多數人也許一生都坐不了一次飛機,但大多數人是可以坐火車的,因為那是國內現在最為常用的交通工具。
可是換種角度我們也能發現,沒有網絡那么這件事就不會引發關注,那個小伙子會是什么結果想來也不用多說。
有人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那趟火車上,這么說也有道理,如果我們自己也在那趟火車上我們會不會去做那個砸窗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