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市民發現自家玉米地里長出了形似蒜瓣的玉米。經專家鑒定,這種異常現象實為瘤黑粉病作祟,一旦瘤體散粉或干枯,就可能引發胃腸道不適,切勿食用,如有誤食應及時就醫。據悉,該病多發生于抗病性較弱的玉米品種,在今年干旱與高溫多雨交替的極端天氣下,大量玉米“長瘤”。
從現場視頻可見,原本的玉米形態消失不見。據了解,這是因為黑粉菌真菌入侵玉米幼苗后,會逐步感染植株各個部位,待到穗期,便會集中表現為瘤狀病變。
廣西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所長時成俏介紹,瘤黑粉病的發生主要與品種自身抗性相關,是品種遺傳特性導致的。感病品種在適宜條件下極易發病。不過,在廣西,瘤黑粉病并非玉米主要病害,一般僅在少數地塊偶有發生。該病的病原菌在種子萌芽時侵染,潛伏期長,后期才顯現癥狀,難以防治,屬于積年流行病。盡管該病在多數地區屬于“小眾病害”,但在氣候異常年份,其暴發風險不容小覷。今年廣西年初干旱,后期又高溫多雨,甜玉米、晚熟品種及馬齒型玉米等抗性較差的品種,出現病狀的可能性大增。
據悉,瘤黑粉病傳染性極強,病菌孢子可通過土壤、糞肥或種子傳播。一旦玉米幼苗被真菌入侵,孢子會隨植株生長擴散至各處,待玉米進入穗期,瘤狀病變便會集中顯現。而且,孢子還能借助風雨快速傳播,一旦田間出現病株,短時間內就會大面積蔓延。當年發病后,土壤中殘留的孢子來年仍會繼續感染玉米,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提前預防、及時采取物理和化學防治措施至關重要。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教授、玉米創新團隊育種崗位專家梁慶平指出,玉米感染黑粉菌后,瘤狀物處于初期(未散粉、肉質飽滿階段)時,可少量食用。這一階段的瘤體多呈白色或淡紫色,表面光滑,內部尚未形成黑粉孢子。但如果瘤體出現以下情況,必須嚴禁食用并立即銷毀:瘤體表面變為灰黑色,切開后內部充滿黑粉(孢子堆);瘤體變硬干枯,觸碰時黑粉飛揚;穗期瘤體開裂,孢子隨風雨四處擴散。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玉米瘤黑粉病瘤體的食用價值存在被過度美化的現象。實際上,其安全食用條件極為苛刻,不僅與玉米品種相關,還受氣候條件影響極大。此外,將病瘤作為“特色食材”進行商業化銷售,還涉嫌違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該法明確禁止霉變農產品流通。
當前正值玉米瘤黑粉病高發期,專家呼吁農戶樹立“病瘤非食材”的科學觀念,田間一旦發現病株,應優先采取防治措施,切勿隨意采摘食用。若想嘗試食用,務必嚴格遵循安全窗口期與處理規范。只有正確認識植物病害,才能真正守護好我們的餐桌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