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戲劇《巨物之城》近日登陸中國大戲院,參加第四屆長三角城市戲劇節。該劇由上海戲劇學院數字演藝集成創新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領銜研發,以“人機共生”的未來敘事與突破性的舞臺技術,展現“藝術+科技”跨學科融合的前沿探索成果。
《巨物之城》
《巨物之城》跳脫傳統科幻作品中技術與人性對立的窠臼,將舞臺設定在未來“巨物之城”。全劇講述改造人阿泰為追尋母親林如夢的758次實驗記憶重返故鄉,在機器人伙伴“堂吉訶德”“麒麟臂”“嵐”陪伴下,解鎖被代碼封存的母愛密碼。劇中,母親以腦機接口技術延續兒子生命的情節,將758組實驗數據幻化為“用生命書寫的情書”,阿泰與妹妹七月作為改造人的重逢,則以技術為載體,重新定義“家庭”的情感內涵。
舞臺上,5位機器人演員與人類演員的對手戲成為最大亮點:移動雙臂機器人“堂吉訶德”以“拯救朋友”為核心指令,卻在機械臂的笨拙擁抱中展現超越程序的友情,獨臂機器人“麒麟臂”用打麻將對抗壽命倒計時,以荒誕場景傳遞生命教育的深意,仿生機器人“嵐”通過攝像頭視角與觀眾實時互動,其電子嗓音演繹的歌謠引發全場共鳴。
《巨物之城》
《巨物之城》集結上海戲劇學院多學科優勢力量。上戲藝術科技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沈倩教授擔任藝術總監,數字媒體專業教師戴煒主導視覺敘事,編劇章楚吟執筆未來寓言,共同構建獨特戲劇表達體系。制作與技術團隊依托數字演藝實驗室,聯合舞臺美術系、藝術科技與管理學院等,完成從實驗室研發到劇場演出的完整轉化。
《巨物之城》與上海理工大學機器智能研究院、上海卓益得機器人有限公司建立合作機制,通過聯合攻關將Tiago機器人、移動雙臂機器人等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為舞臺藝術實踐。劇中5位機器人演員通過“演員錄音輸入+AI合成”技術實現臺詞表達,機械臂的笨拙擁抱、電子嗓音的歌謠演繹,打破了觀眾對機器人的固有認知。升級版鏡框式舞臺融入實時攝影技術,當“嵐”的攝像頭視角掃過觀眾席時,紗幕上流動的光影將劇場轉化為未來城市的鏡像,配合齒輪轟鳴與數據投影,構建出虛實交織的沉浸式空間。
《巨物之城》歷經3年研發孵化,突破機器人情感表達、動作編程等技術瓶頸。戴煒表示:“我們讓機器人老去,是想隱喻人機平等。技術應成為情感的載體,而非替代品。”
演出結束后還有“機器人SD(StageDoor)”環節,觀眾登上舞臺與“堂吉訶德”“嵐”等機器人零距離互動,觸摸機械關節、觀察程序運行。
原標題:《Tiago機器人、移動雙臂機器人登臺演戲,《巨物之城》展現“人機共生”》
欄目主編:李君娜 圖片來源:秦彩斌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諸葛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