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香港藝人王嘉爾在印度的一檔訪談節目中,直接懟翻了試圖帶節奏的印度主持人拉杰·沙馬尼(Raj Shamani)。
這段對話不僅在中印兩國的社交媒體上瘋傳,還被國內官媒點贊為“愛國名場面”。
網友們紛紛刷屏:“這波反殺太解氣了!”“文化自信拉滿,王嘉爾給內娛上了一課!”
一場訪談,兩個視角
7月1日,印度知名播客主持人拉杰·沙馬尼發布了與王嘉爾的對話視頻。
這位主持人此前就以“預設立場”的提問風格聞名,曾在對比爾·蓋茨的訪談中追問“巨額財富是否制造了無用的富二代”,也多次在商業話題中突襲政治敏感問題。
這次他對王嘉爾的提問同樣充滿陷阱:“世界對中國的最大誤解是什么?”
“某些話題是否被限制討論?”
王嘉爾的回應堪稱教科書級別。
面對“誤解論”,他沒有陷入辯論,而是直接拆解問題的預設邏輯:“中國和其他國家一樣正常,你只有親自去上海、北京、重慶看看,才知道真實情況,而不是聽別人說。”
當主持人試圖引導他評論政治時,他明確劃清邊界:“我只是藝人,不懂的事不評論,但專業領域的問題我很樂意分享。”
這種“不接招+反客為主”的策略,讓主持人的誘導性提問徹底啞火。
為什么這次反擊能火出圈?
首先,王嘉爾的回應精準踩中了國際輿論場的痛點。
西方和部分印度媒體長期用“濾鏡”報道中國,導致許多外國人對中國認知片面。王嘉爾用“百聞不如一見”的樸素道理,直接否定了這種二手信息的可信度。
國內官媒也迅速跟進,強調“親身了解”才是跨文化溝通的核心。
其次,他的表達方式既有鋒芒又不失風度。對比某些藝人遇到敏感問題就“裝傻”或“討好式迎合”,王嘉爾用流利的英語和邏輯清晰的表述,既捍衛了立場,又避免了民族主義情緒化。
例如,他提到自己80%的歌用中文創作,強調“中國是我家,我是我家來的表演者,希望世界聽到我們的聲音”,這種文化自豪感反而贏得了海外觀眾的尊重。
背后是長期的文化輸出積累
這次訪談能引發如此大的共鳴,絕非偶然。
王嘉爾近年來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一直可圈可點:2022 年,王嘉爾作為中國首位登上科切拉主舞臺的歌手,在舞臺上表演了《100ways》《Blow》等單曲。他在表演時大聲宣布:“This is a moment in history,This is ‘demon man’,This is Jackson Wang from China!” 向全世界明確表明了自己的中國身份,展現了民族自豪感;
就連他的歌曲《100Ways》也在編曲中加入了不少中國樂器,MV 中舞者也穿著中國風服裝。
更“硬核”的是,王嘉爾的專輯《MAGIC MAN》曾躋身 Billboard 200 榜單第 15 位,創下華人歌手在該榜單的歷史最佳成績,以實打實的成就有力駁斥了 “中國音樂缺乏原創性” 的偏見。不僅如此,在 MAGIC MAN 世界巡回演唱會英國倫敦站的演出中,他還用英語公開發聲,嚴正駁斥國外媒體對中國的造謠與抹黑,贏得了一致好評。
中印民意的微妙反應
有意思的是,這場對話在中印兩國的輿論場呈現分化。
中國網友自然是一片喝彩,點贊這位新生代的年輕人,
而印度網友的評論則兩極:一部分人批評主持人“不專業”,認為其提問“充滿傲慢”;
另一部分人則被王嘉爾的音樂吸引,開始搜索他的作品,他與印度歌手Diljit Dosanjh的合作曲《BUCK》甚至沖上了印度Spotify飆升榜前三。
印度主流媒體如《孟買時報》就曾用 “中國巨星王嘉爾,我們的新國民級偶像!” 這樣的標題來報道他的到來,還有印度娛樂雜志《elle india》評價他讓寶萊塢看到了中國音樂的可能性,也讓印度人重新認識了中國偶像,側面印證了王嘉爾的跨文化影響力。
給內娛的啟示
王嘉爾這次訪談之所以被稱作“范本”,在于它展示了一種更高級的對外傳播方式:當主持人試圖用政治話題“挖坑”時,王嘉爾始終圍繞音樂和文化展開討論,既避開了陷阱,又傳遞了真實的中國形象。
這種“高調做事、低調表態”的策略,或許比刻意的“愛國營銷”更有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