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健康委7月4日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胡強強表示,當前醫療科普是短視頻平臺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醫生通過直播和短視頻來傳播健康科普知識。但有的“網紅醫生”把醫療科普當作牟利工具,濫用專業權威為自己背書,假借科普名義違規導醫導診,線上問診,線下引流,直播帶貨甚至高價開藥;還有的通過夸大治療效果、虛構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誤導公眾、斂財牟利。發言人提醒公眾,不要輕信“網紅醫生”。
這次提醒擊中互聯網醫療科普的一大痛點。當前不少“網紅醫生”靠實力出圈,很受網民喜愛,但也有一些“網紅醫生”在科普外衣的掩護下,以“專家坐診”名義導流患者,或者替機構兜售高價藥品。部分“網紅醫生”走紅并非靠自己的實力,而是靠背后團隊打造,醫生很少甚至完全不參與視頻制作和賬號管理,而是任人擺布、默認造假,把患者的信任和醫院給予的職稱當成了賺錢的籌碼。這類行為既違法違規,又將患者生命健康置于危險的境地。
“網紅醫生”亂象值得警惕,但也要看到這個群體的存在價值。已廢止的執業醫師法第二十二條明確,“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是醫生的義務。新修訂的醫師法第二十三條,則將上述條款改為“對患者及公眾進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導”,對象加了“公眾”,內容加了“健康指導”,說明醫生科普宣傳被加了擔子。傳統科普宣傳模式效率低、影響面小,難以滿足互聯網時代的醫學科普需求,通過自媒體等渠道提高醫學科普宣傳效率,本身是值得提倡的。
從運作細節看,短視頻、直播間等自媒體平臺打破醫療信息壁壘,讓專業知識突破醫院的圍墻,在慢性病管理、醫學知識普及等方面可以發揮顯著的作用。此外,很多醫生通過自媒體與患者展開交流互動,可以彌補線下面對面診療與交流存在的局限與不足。若因噎廢食,全面否定和防范“網紅醫生”,不僅會挫傷醫生參與互聯網醫療科普的積極性,而且還會讓公眾失去這個獲取權威健康知識的渠道。
以發展的眼光看,將來線上醫療科普還可挖掘出更大的潛力。比如隨著5G技術與AI診療的深度融合,遠程問診、用藥指導等場景將變得更加規范與便捷。此外,將來虛擬現實技術或能構建標準化問診場景,到時“網紅醫生”可從直播間走進虛擬現實空間,給網民以“醫生就在身邊”的真切體驗,并可在疾病預防、慢病管理、醫患溝通、院外隨訪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假如“網紅醫生”當前存在的亂象被帶到將來的服務場景當中,其危害性勢必也會顯著提升。
“網紅醫生”的光明前景和當前亂象之間形成鮮明反差,彌合兩者首先要用嚴密的監管扎緊制度籬笆,比如完善“網紅醫生”的資質審核,建立醫生IP實名認證系統,并運用關鍵詞實時篩查違規話術,避免冒牌醫生進入該行業,促使真醫生全面端正對待醫療科普的態度。在治理亂象的同時,醫療機構還應對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的醫生給予扶持,比如將其工作量納入績效等。平臺算法也要向優質醫療賬號傾斜,讓優質賬號和優質內容更容易脫穎而出。只有嚴密監管并獎懲分明,才能重塑行業生態,重樹“網紅醫生”的信任口碑。
在當前的形勢下,國家衛生健康委提醒公眾不要輕信“網紅醫生”實為必要之舉。這樣的提醒并不意味著否認線上醫療的科普優勢,而是要消除亂象使其正面作用得以顯現。如果說,“不可輕信”是當下應該對“網紅醫生”劃出的警戒線,那么,“值得信賴”就應該成為終極目標。 □羅志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