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是根據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的一部電視劇,其中,丁元英的6句經典語錄,涵蓋了對商業的獨特見解,對人性敏銳的洞察力,以及高認知的處世哲學,值得人們用心去體悟。
1、一個人的成功,不在于他的能力,而在于他的選擇。
葉曉明、劉冰都曾經有改變命運的機會,但是被他們親手毀掉。
葉曉明原本是音響店的小老板,經營慘淡,正打算關門。
他曾登門看過丁元英價值40多萬的音響,認準丁元英非等閑之輩,想借著格律詩公司逆風翻盤。
劉冰出身縣城的普通家庭,先是開出租車,后來也開了音響店。
他渴望成功,看出丁元英不是一般人后,想跟著高人沾光,夢想賺個盆滿缽滿。
可是,當樂圣公司索賠格律詩公司600萬時,他倆一下慌了神,選擇決絕離開。
難怪丁元英的好朋友韓楚風,曾用“爬井沿”來形容幾個股東。
葉曉明、劉冰本來已經順著“井沿”爬到了井口,看了一眼后,又重新跌落井底,應了韓楚風的預言。
像葉曉明、劉冰這樣的人,格局太小,過于注重眼前的利益,所以,即使機會擺在眼前,也抓不住。
兩個人的選擇,注定了失敗的結局。
《孫子兵法·勢篇》的核心思想是:“擇人而任勢,選擇大于努力。”一個能夠成功的人,亦是如此。
2、人生沒有重來,貪婪有何意義?
丁元英的履歷十分精彩,1978年考入清華大學,1979年赴柏林洪堡大學留學,1985年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1994年創辦了個人私募基金。
不到一年時間里,丁元英帶領公司賺了4280馬克,約合人民幣2億元,他被凍結的資金達2000多萬人民幣。
按照一般人的思維,丁元英這個商業鬼才一定會繼續追求財富。
然而,丁元英懂得適可而止,并沒有沉迷于金錢的游戲。
他喜歡獨處,租住在古城一個偏僻的地方,每天把房間收拾得井井有條。酷熱的夏季,他住在沒有空調的頂樓,安之若素。
丁元英深居簡出,每天除了出門吃三頓飯,一直呆在小房子里,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
即使春節,也只是準備了一箱方便面。
丁元英如莊子所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他獨立于世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智慧與境界。
貪婪是人性的弱點,本質是欲望的無底洞。欲望越多,就會越痛苦。
《東周列國志》中的“貪則多失,忿則多難,急則多蹶”,給人以警示。人生沒有重來,貪婪會給人帶來滿足,更有可能將人引入萬丈深淵。
3、別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
歐陽雪12歲就自己謀生,有頭腦、有魄力,從飯店老板逆襲成功。
對于格律詩公司,歐陽雪其實看不懂其中的迷局,但是,她對丁元英做出了精準的判斷,相信專業的力量。
成立格律詩公司時,歐陽雪有清醒的自我認知。既具備贏家的格局,又深知自己能夠承受的損失極限。
格律詩公司被樂圣公司告上法庭,索賠600萬元時,敗訴的風險極大。三個股東集體退股,歐陽雪心中也十分害怕。但是,她始終信任丁元英。
有識人能力的歐陽雪,借助格律詩公司這個平臺,爬上了“井沿”,看到了外面廣闊的天地。
有些人被一夜成名、一步登天的神話所迷惑,幻想在短時間內取得巨大成功。
《荀子·勸學》所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歐陽雪不是想一下就造出大海,而是由小河川開始,從細微處逐步積累。
4、先給自己的大腦充電,才有資格賺錢。
丁元英是經濟學博士、金融界的神話人物,他對股市的獨特見解,令眾人望塵莫及。
丁元英在《天道》中,是商界的佼佼者,也是叱咤風云的神話級存在。私募基金只做了11個月,回報率就高達82%,
曾經的丁元英,是個高談闊論的窮酸之人。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便是最好的例證。
丁元英靠自身努力和磨礪,變得越來越優秀,活成了眾人眼中的“高人”。
莫言說過:“當你的才華尚未支撐起你的野心時,就應當冷靜下來,努力學習;當你的能力還無法駕馭目標時,就應當降低姿態,沉下心來歷練。”
《勵學篇》中的“書中自有黃金屋”,看似功利,卻道出了只有先給大腦充電,才有資格賺錢的道理。
5、如果你根本就沒打算自己站起來,老天爺來了都沒用。
馮世杰本來是汽車美容店的小老板,后來成了知名企業的生產制造負責人。
馮世杰是個有情有義、知恩圖報的人,一心想讓王廟村改變現狀。
遇到丁元英,初衷就是想借助高人指點“救”家鄉,改變鄉親們的命運。
葉曉明、劉冰他們三個人中,馮世杰的股權最多,連車帶錢一共十七萬。
當格律詩公司收到樂圣公司的律師函時,馮世杰與葉曉明、劉冰一起,都選擇退股。
但是,馮世杰非常擔心村民們一旦輸了官司,會背負很多債務。他退股時,不但沒有拿錢,而且又把欠款轉到了自己身上。
馮世杰越想心里越難受,坦誠地向丁元英道歉。
三個人中,馮世杰之所以成為笑到最后的贏家。不是他比葉曉明、劉冰聰明,而是馮世杰的初心從未改變過。
如電視劇原著的名字——《遙遠的救世主》,這個世界上,如果真的有救世主,那么,這個救世主,一定就是你自己。
如果你根本就沒打算自己站起來,結交多少高人也無濟于事,老天爺來了都沒用。
6、如果說養兒,就是為了防老,就別說母愛有多偉大了。您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易。
《天道》中有一段劇情,丁元英的父親突發性腦出血,情況十分危急,搶救過來大概率是植物人。
丁元英表示:如果有救回來的希望,就算掏空家底全力救治;如果成為植物人,就會選擇拔管子。
母親不理解,生氣地抱怨道:“俗話說養兒防老,沒想到兒還想拔老人的氧氣管!”
丁元英說:“媽,如果你養兒是為了防老,就不要說母愛的偉大了,你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
丁元英的這番話,表面看起來非常冰冷。
其實,是對“養兒防老”這一傳統觀念的挑戰,使人們從全新的角度審視父母跟孩子的關系。
丁元英確認父親并無治愈的可能后,主張拔掉管子,正是順應天道,符合自然規律。
《道德經》有云:“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高爾基:“單單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情。”母親對于孩子的愛,是一種本能。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父母在養育兒女時,為孩子無條件地付出,不計回報。
如果養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老了以后有人管,那么,親情就成了一筆生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