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如果說杜甫讓人崇敬,李白讓人欽慕,李商隱則讓人著迷。其詩“深情綿邈,綺麗精工”,像謎題一樣令人不解的同時又吸引著讀者想一探究竟,破解他內心深處的那些輾轉思量。作家馬鳴謙選擇以虛構小說的方式走進李商隱的“迷宮”世界。
《少年李的煩惱》
“歷史小說最難的不是考據,而是找到古今情感共鳴點”
2025年6月,由馬鳴謙創作的李商隱傳記小說《少年李的煩惱》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書中以李商隱生平中幾樁重要事件為線索,以其生命經驗印證、解讀其部分詩歌,用虛構藝術填補史料空白,生動演繹出這位晚唐大詩人曲折委婉的心理世界,為更準確、豐富理解這位晚唐大詩人提供了一把特別的鑰匙。
歷史資源如何與現代文學嫁接?當代作家如何激活傳統文化中那些永恒的情感與美學?近日,在《少年李的煩惱》新書分享會上,北大中文系主任杜曉勤、文史作家張向榮、出版人韓敬群與該書作者馬鳴謙一起,圍繞“天才詩人李商隱與他的命運迷宮”這一主題,就李商隱的詩歌特色、歷史小說的現代書寫、中國古典文學在當代的傳承等話題展開了深度探討。
李商隱詩歌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它的多義性。就像《錦瑟》,有人讀出了悼亡之痛,有人看到了身世之悲,還有人品出了藝術真諦。韓敬群講述了他自己遇到的一個真實故事,在酒店碰見某婚慶公司竟將這首充滿悵惘的詩句用作婚禮背景,對方或許只因“錦瑟”二字象征琴瑟和鳴,卻完全忽略了詩中“此情可待成追憶”的哀婉意境。
如何寫好面向現代大眾的歷史題材小說,讓古代詩人走進現代人心靈?文史作家張向榮特別提到,歷史小說最難的不是考據,而是找到古今情感的共鳴點。書寫者需將現代小說技巧與歷史素材相結合,寫出現代性,“什么是現代性?它怎么體現在古代人物身上?這個難度非常大,因為史料很少記錄古人的心理描寫,很少記錄一個現代人可能會經歷的情緒、情感崩潰、虛無,或者荒誕、無聊。這類內容在古代史料中雖非絕無僅有,但確實罕見,而這恰恰是我們作為現代人閱讀文學作品時希望與之產生接觸、形成共鳴的點。”
用當代人視角與古人心靈對話,更深理解文學與生命
馬鳴謙在閱讀北師大王向遠教授的《中國題材日本文學史》時發現,中國歷史題材在他國文學中被大量運用,而本土的歷史書寫仍顯不足。“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填補這個空白的一些工作。”于是他系統閱讀了魯迅的《故事新編》、施蟄存、馮至的歷史題材作品及短篇集《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小說選》等國內外歷史小說作為參考的同時,還廣泛研讀與李商隱相關的資料,吸納古典文學前輩的學術成果,先是編撰了《創作資料集》。隨后,他對資料進行文學化改造,尤其聚焦李商隱的情感生活,最終創作出《少年李的煩惱》這部傳記小說。
馬鳴謙還透露,李商隱詩歌名篇《夜雨寄北》內含的時間模式啟發了這個小說構思,因此他采用了時間回環結構,用六個類似短篇的篇章連綴,最后以李商隱好友的證言收尾,回望其人生,試圖描繪出李商隱的一個全息像。他表示:“我的寫作,既有個人的抱負,也是為了眾多認識和不認識的同道者。希望同道者越來越多,希望更多年輕人重新發現中國詩歌永恒的魅力。”
打破古今隔閡,讓傳統文化能夠浸潤當代人的身心,是一項復雜而有意義的工作。對于小說、電影、短視頻等多種傳播古典文化的方式,杜曉勤說,“這個時代可以借助多種媒介的便利,最終仍需回歸文本,從文字間理解作品,理解生命。”
打開李商隱迷宮的鑰匙或許不是簡單地破解密碼,而是用當代人的情感體驗與審美眼光,與這位千年詩人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當馬鳴謙筆下那個為愛癡狂、為理想掙扎的“少年李”躍然紙上時,李商隱那些晦澀的詩句會變得鮮活起來——原來,最動人的詩歌永遠源自最真實的人生。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