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半月談》2025年第11期內容
有人專門為拍一張木板閣樓上喝咖啡遠眺的場景而來;有人專門為體驗一把“劇本殺”而來;有人專門為在農村曠野中邊吃小火鍋邊看星空而來……走進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安文街道墨林村,隨處可見來游玩的年輕人。近年來,該村發揮短視頻高流量、低成本的傳播優勢,通過布局一些年輕人喜好的業態,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古村發展成為都市年輕人松弛體驗的“詩和遠方”。人來了、業態豐富了,這個村的鄉村振興模式也成功了。
10余個業態主理人,
個個都是社交媒體高手
24歲的應燕每天除了給全國各地的游客沖咖啡外,更重要的事兒是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更新自己的“鄉村日記”。喜歡打游戲、開機車的她,去年11月在墨林村開了一家“機車咖啡店”,以賣風景、賣情緒,滿足青年人對松弛感的個性化需求。
墨林村蝶變為“網紅村”
“沒想到,我在抖音平臺上發布自己戴著墨鏡、喝著咖啡漫步鄉野的視頻后,關注我村咖店的網友越來越多,他們紛紛從上海、杭州、蘇州等地過來打卡體驗,這讓我的村咖店生意火爆,日均可賣出咖啡180杯以上。”應燕說,來店里消費的游客,與其說來這喝一杯咖啡,不如說是享受一種空曠自由、無拘無束的體驗。
“當你手捧一杯咖啡,坐在木瓦房的屋檐下,靜靜地看著遠處碧綠的山、白白的云、斑駁老舊的房子,松弛感一下就有了。”應燕說。
與應燕類似,做廣告設計的陳利萍既是墨林村“隱山·潯味”茶餐廳的合伙人之一,也是一名善于記錄鄉村生活的博主。“我賣的也是一種體驗。”陳利萍說,她的茶餐廳是一座兩層的木閣樓房,與日本動漫《千與千尋》里的“湯屋”有點像,通過圖片、短視頻傳播后,激發不少網友前來打卡消費的念頭。如今,她的茶餐廳月均營業額超10萬元,餐飲生意比縣城里的店還好。
在抖音平臺擁有13萬粉絲的王輝,是墨林村南尋文創的主理人。他告訴半月談記者,墨林村的老建筑老房子、非遺手工藝、自然風光等為他商業引流提供了巨大助力。利用磐安縣的板凳龍、宮燈等文化元素,他重新手工制作一遍這些物件,并將視頻發到網上后,很快就為磐安縣、墨林村帶來了流量。
村莊成為合伙人,
共同推動古村落“出圈”
從一個常住人口1000多人銳減到400人,到現在日均涌入500多人次游客的“網紅村”,墨林村做對了什么?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當地主要做了三點探索。
——把網絡傳播作為村莊發展的首要議題。墨林村黨支部書記鄭浩表示,墨林村能從一眾古村落中脫穎而出,一個重要原因,是篩選善用短視頻表達的青年群體入駐墨林村發展,形成傳播矩陣,助推村莊“出圈”“走紅”。例如,王輝的“潮空間”創作室,一條非遺短視頻為村子引流1萬人次;“劇本殺”項目負責人鄭鈺登上“浙里的鄉村最美麗”主題活動直播間,單場直播觀看人數破7萬。“入鄉青年‘自帶流量’進村創業的模式,讓墨林村未花一分錢廣告費,便取得‘叫好又叫座’的發展效果。”
——以高體驗度業態接住“潑天流量”。針對城里人長假少,周末時間多的實際,墨林村提出“半日小隱”的品牌定位,并以年輕人的消費喜好,布局劇本殺、村咖、奶茶店、星空火鍋、非遺館等業態。到墨林喝杯咖啡、玩場劇本殺、拍組古風照,成為游客的重要選項。“通過精準把握年輕消費者的需求,并運用在商業空間中,墨林形成了80%的游客為年輕人、70%的消費由年輕人帶動的產業生態。”鄭浩說。
——村集體既是“規劃師”更是“陪跑者”。為推動文旅業高質量發展,墨林村一方面對入駐業態進行“特色性、適宜性”把關;另一方面,以房屋租金和裝修投入入股創客業態,助力初創階段的青年“輕裝上陣”發展。“在墨林村,我們和村莊的關系是共建共榮的關系。例如,我們的茶餐廳優先采購本地農產品,村里的文創店主動培訓村民參與木版畫制作,‘劇本殺’項目招募村民扮演NPC(非玩家角色)。”陳利萍說。
尋求個性化突破,
鄉村振興要有新思路
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易開剛表示,當前,全國各地正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短視頻作為新時代傳播工具,在鄉村振興中可起到重要作用。他建議政府加強對新生代農民、返鄉青年的短視頻培訓,通過高質量的短視頻傳播,讓更多人看見鄉村、走進鄉村,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另外,相較于政府‘花錢買吆喝式’的高成本宣傳,入鄉青年‘自帶流量’到鄉村創業的模式,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可學習借鑒的發展模式。”
“新時代鄉村振興,需要更重視青年的力量。”浙江省鄉村建設促進會秘書長諸葛振認為,年輕人具有創新思維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他們能夠發現鄉村發展中的新機遇和新模式。他建議,政府通過設立創業基金、開展技能培訓與創業輔導等方式,為青年人才返鄉創業提供更多支持。
把握新需求、發展新業態,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旅游不僅僅是看景色,更愿意在歷史人文的交融中尋求精神上的共鳴,重視沉浸式體驗。”安文街道黨工委委員、組織委員孔蔚婷建議,鄉村布局一些業態時,多選擇“有顏值、有趣味、有互動”的業態,以“文化+創意”方式破解“千村一面”的文旅發展困境。
“此外,新業態進村還要完善與村集體、村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與各類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共享鄉村產業增值收益,持續推動鄉村振興。”孔蔚婷說。
原標題《城市青年“自帶流量”進村》
半月談記者:李平 彭嵩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