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湖的詩歌《您走了?我如此想》以精妙絕倫的時空交錯的結構,構筑了一座深邃的情感迷宮,在現實與幻覺的劇烈撕扯中,對生命消逝這一永恒命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這首詩歌是一部令人情感起伏的詩,通過獨特的敘事手法,許多意象運用,帶領我們踏上一場震撼心靈的旅途。
全詩別出心裁地選取了四個精確到時辰的時間節點,列出具體的時間坐標軸,將我們逐步引入詩人面對死亡時,層層遞進的內心世界中。戌時,電話中傳來的消息如驚雷般令人驚愕,這突如其來的沖擊,就像戲劇幕布驟然拉開,將詩人與讀者一同拉入充滿未知與恐懼的情境之中;亥時,在通話結束后,詩人陷入了自欺的境地,仿佛在進行一場無聲的心理獨白,試圖逃避那殘酷的現實;未時,當詩人直面遺體,清醒的認知如潮水般涌來,這一時刻成為全詩的高潮,生與死的界限在此刻變得無比清晰;午時的幻象升華,則成為最具東方智慧的終章,這一獨特的視角賦予生命消逝不一樣的意義。這種以時辰為坐標的敘事十分具有創新思想,既完美遵循了重要的時間儀式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巧妙地通過現代通訊工具—電話的介入,在古代與現代的激烈碰撞中,撕開了情感最真實、最隱秘的維度,展現出獨特的時代特色與藝術魅力。
詩人刻意重復的“您走了?我如此想”,像一條無形的絲線,貫穿全詩。每一次的重復,都伴隨著意象的不斷變換,從最初具象的“收拾書本”,讓人聯想到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到“魏晉風骨”,賦予詩歌深厚的文化內涵;從冰冷的物理空間“不銹鋼柜子”,到充滿詩意的文化空間“漓水春樹”,這種螺旋上升的運動,就好像敦煌壁畫中靈動飄逸的飛天飄帶,靈活的將具象的死亡升華為永恒不息的生命律動,讓我們在字里行間感受到生命的堅韌與美好。
除此之外,“堯山紅杜鵑”“農家飯菜”等地域性意象的巧妙運用,宛如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卷,構建起獨特的地理學文化體系,更是激起了鄉土中國廣袤的集體記憶。這些充滿地域特色的意象,喚起了人們內心深處對故鄉、對親情的眷戀,讓個體的悲傷在集體的共鳴中得到撫慰與升華。
詩中“病魔的玩笑”與“踏青赴會”,極具張力地暴露了現代人面對死亡時的認知困境。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雖然高度發達,但面對死亡這一終極命題,人們依然感到迷茫與無助。而詩人以東方禪意的獨特視角,將死亡觀巧妙解釋為循環的生命詩學,讓我們領悟到生與死并非絕對的界限,而是生命循環中的不同階段。這種大膽的想法,將現代性焦慮消融于歷史中,使詩歌最終抵達“歸去來兮”的澄明之境,在生與死的辯證中,開辟出嶄新而獨特的抒情風格,為我們帶來深刻的啟示與無盡的思考。
附:《 您走了?我如此想》
2015年4月18日戌時
好朋友在電話那端泣不成聲
我費力地捕捉關鍵詞:
您走了
您走了?我如此想
您只是像每次給我們上完課
收拾好書本、筆記本和背包
揚手向臺下的我們揮別
不久的某一天
您又會踏上講臺
聲情并茂地帶我們進入您的戲劇王國
于是,我如此想
這樣的走了還會回來
但我早已淚水漣漣
2015年4月18日亥時
我顫抖著撥通您孩子的電話
費力地捕捉關鍵詞:
您走了
您走了?我如此想
這只是病魔和我們開的一次玩笑
下一秒您就會在病床上蘇醒
臉色雖蒼白
意志卻頑強
用微笑溫暖愛著您的家人
于是,我如此想
這樣的走了還會醒來
但我一宿睜開雙眼待天明
2015年4月19日未時
我看到了您
您躺著
在冰冷狹窄的不銹鋼柜子里
雙目合攏,嘴唇緊閉
身形瘦小
任憑我們低聲地嗚咽
您不發出半點聲息
有一個聲音如炸雷般在我耳畔響起:
您走了
您走了?我如此想
您是眷念堯山的紅杜鵑
山腳下農家新鮮可口的飯菜
用這樣的方式引領我們一起來赴會
于是,我如此想
這樣的走了只是去踏青
不遠處就有我們一起游玩的曾經
2015年4月20日午時
肅穆的周遭告訴我:
您走了
迷離中我看見您幻化成了天南春一樹
青海湖那片綠
造化鐘情的那一汪漓水
您走了?我如此想
您的生命在別處
一路香花錦簇
轟轟烈烈又一番魏晉風骨
于是,我如此想
歸去來兮
您是在長生的時空里等著我們歡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