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位于長春新民大街的長春市歷史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博物館集非遺傳承、旅游觀光、文化娛樂等多項功能于一體,將成為長春市非遺保護成果的展示窗口和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地標。
博物館由五大主題展陳構成:展現街區歷史變遷的“新民更新”展陳、涵蓋200多年城市發展史的“長春故事”展陳、展示長春日報記錄下的“長春時間”展陳、聚焦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長春科教精英的“城市之光——先生北上”展陳、展示31項本土非遺的“長春非遺”展陳。在博物館B區,博物館設有特展首展——“古都對話”臨展,集中展示西安、洛陽、開封、安陽、北京、南京、杭州七大古都的城市歷史演變與重要文物,講述中華文明史都城規劃和建設的故事。
展廳的每一件展品都是長春200年城市史的結晶,飽染歲月的風霜。走進序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彭氏微刻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彭祖述先生親筆書寫的“薪火相傳,守正創新”八個大字;左側是長春市級傳承人楊忠志耗時三年創作的烙畫作品《長春記憶》,全長6.2米。作品以 “長春版《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定位將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城市記憶凝固在宣紙上,成為解碼東北工業重鎮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每一幅生動的市井生活圖景和長春老建筑都是長春人共同的記憶,更是一部流動的城市史詩。經過數字化的烙畫,活起來的人物和動起來的場景更加讓人感動和難忘。
在長春非遺展陳的聽見長春、尋味春城、杏林春暖、錦繡春光、方寸春秋等幾個板塊,游客會聽到戲曲和曲藝共同演繹的城市韻律,被長春老字號喚醒味蕾記憶,體驗傳統中醫的博大精深,感受傳統東北民居的生活場景,欣賞到微刻、玉雕、木雕的匠心魅力和剪紙刺繡勾勒的黑土地風情。古箏、古琴、琵琶、馬頭琴、東北大鼓等傳統經典曲目表演,讓游客在古老樂韻中感受傳統藝術的美好。繩編、白氏面塑、關氏滿族剪紙、彭氏微刻、李氏滿族刺繡等非遺項目傳承人帶游客沉浸式體會到非遺技藝的高超精湛和獨特魅力。
古街上,東發合、鼎豐真、榆樹錢等長春老字號會讓人嘗到老長春味道;東北民居大炕、悠車、火盆、幔帳、炕柜等老物件和坐在炕上剪窗花的滿族小妹妹,完美還原了老東北的民俗風情;榆樹李氏草編一對老夫婦用6個小時組裝成的東北草房子與門前的大蒜、辣椒、小動物一起,把原生態的鄉村生活真實生動地展現出來。
據了解,長春市歷史文化博物館夏季9:00-18:00開館,冬季9:00-17:30開館。快來這里觸摸城市文化根脈,感受傳統技藝的新生吧!
來源:彩練新聞
作者:李夢溪 通訊員 子彤
責編:金馨鑫
編審:張宇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