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電磁污染引發的環境與健康問題日益嚴峻。傳統金屬屏蔽材料雖廣泛應用,卻存在密度高、易腐蝕、碳足跡大及二次反射污染等缺陷。而石化基聚合物泡沫(如聚苯乙烯、聚氨酯)及其導電填料(碳納米管、石墨烯等)雖具輕量優勢,卻依賴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且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構成長期威脅。木材作為天然碳儲庫(1立方米木材可固存約1噸CO?),其廢棄物回收率極低(美國僅17%),大部分被焚燒或填埋,碳封存潛力未被充分釋放。因此,開發可持續、高性能的電磁屏蔽材料迫在眉睫。
南京林業大學夏常磊教授團隊提出多尺度孔隙工程策略,利用廢棄木材與纖維素物理交聯,經環境干燥制備出多功能生物碳泡沫。該材料兼具:1)超強電磁吸收:11.3 GHz頻段吸收率達99.7%,屏蔽效能高達80.3 dB;2)卓越隔熱性:熱導率僅0.12 W·m?1·K?1;3)機械魯棒性:壓縮模量10 MPa,強度0.9 MPa(比純纖維素泡沫高4倍);4)全生命周期設計:廢棄后可轉化為生物肥料,促進植物生長并長期固碳。此項研究為替代傳統金屬和石化基泡沫提供了可持續解決方案。相關論文以“Full-Lifecycle Biocarbon Foam through Multiscale Pore Engineering Toward Ultra-High Electromagnetic Absorption”為題,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廢棄木材的循環利用
美國1990–2018年數據顯示,木材廢棄物總量達2000萬噸/年,回收率不足20%(圖1a)。團隊提出閉環方案:廢棄木材經氣化發電后,殘碳用于制備生物碳泡沫;其廢棄階段可轉化為肥料,改善土壤并固碳(圖1c)。泡沫本身輕質(密度0.19 g·cm?3)、強韌,且可大規模生產(圖1d)。
圖1. 廢棄生物質制備生物碳示意圖。
結構設計與機械性能
木材在1600°C碳化形成類石墨結構(圖2b),XRD與拉曼光譜證實結晶度提升(圖2c,d)。創新性采用環境干燥工藝:生物碳顆粒(400–1000 μm)與纖維素在NaOH/尿素溶液中物理交聯,經凝膠化后常溫干燥成型。微米級碳顆粒有效抵抗毛細力,維持多孔結構(圖2e,f),避免純纖維素干燥收縮問題。纖維素納米纖維通過氫鍵和范德華力連接碳顆粒,形成三維網絡(圖2g),使泡沫壓縮強度達纖維素泡沫的4.1倍(圖2i,j)。
圖2. 生物碳結構示意圖。
多尺度孔隙優化電磁吸收
90 wt.%生物碳負載下,電導率提升至128 S·m?1。在X波段(8–12 GHz),70 wt.%負載的泡沫屏蔽效能超60 dB,且吸收主導(圖3a–c)。其多尺度孔隙協同作用:1)納米孔(類石墨域):引發偶極子和界面極化,將電磁能轉化為熱能(圖3i);2)微米-宏觀孔:優化阻抗匹配,延長電磁波路徑(圖3j,k)。最終實現11.3 GHz處99.7%的吸收率(圖3e),性能優于石墨烯等材料(圖3h)。
圖3. 生物碳泡沫結構分析與EMI屏蔽性能。
隔熱與阻燃性能
泡沫在紅外加熱/干冰冷卻實驗中展現優異隔熱性:60分鐘內室溫波動僅2°C(圖4c,f),遠優于商業EPS泡沫。其熱穩定性突出:200°C下儲存模量保持300 MPa,無變形(圖4g,h);燃燒時無明火,自熄性強(圖4i),克服了塑料泡沫易燃缺陷。
圖4. 生物碳泡沫的隔熱與阻燃性能。
生態效益與植物生長
廢棄泡沫作為1%添加量的生物肥料,使小白菜鮮重增加26.4%,根干重提升32.1%(圖5a–e)。生命周期評估(LCA)表明,其碳足跡僅為銅的2%、聚氨酯泡沫的33%(圖5f)。盡管高溫碳化過程對生態毒性有貢獻,但閉環設計顯著降低整體環境影響。
圖5. 生物碳泡沫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及其環境影響。
總結與展望
該生物碳泡沫通過多尺度孔隙工程與環境干燥工藝,實現了電磁吸收、隔熱、機械強度的協同優化,且全生命周期符合循環經濟原則。其原料廉價(廢棄木材)、工藝可擴展(無需冷凍干燥),在軍事隱身技術、建筑隔熱及農業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未來通過優化纖維素溶液制備流程,將進一步降低環境影響,推動可持續多功能材料的工業化落地。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