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當AI來敲門,高等教育如何開門迎客?當前,AI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存在感”越來越強。
今年5月底,位于安徽蕪湖的安徽信息工程學院與安徽師范大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圍繞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AI+科研創新、未來人才培養、高校數字化轉型等核心議題達成重要共識,并宣布聯合成立“AI+高等教育研究院”。
據悉,安徽信息工程學院由科大訊飛全資舉辦,安徽省教育廳主管。近年來,學校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賦能的育人生態建設,引入訊飛星火大模型,完成人工智能通識課全員覆蓋、學科知識引擎、學生成長助手等具有鮮明信工特色的工作,構建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技術、新路徑。
探索AI賦能高校數字化轉型
成立“AI+高等教育研究院”,根據合作協議,三方將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通過資源整合、場景共建和協同創新,將教育資源、技術平臺與真實行業場景有機結合,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生態,促進“人才鏈、創新鏈、學科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構建教育服務產業、產業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環生態,完成人才培養、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協同發展,真正實現產教融合。
具體合作將覆蓋高等教育多個關鍵領域,圍繞AI+人才培養、AI+科學研究、AI+教育教學、AI+智慧校園、AI+產業孵化等深入展開。在AI+人才培養領域,將共建AI專業、AI專業實驗室和AI通識教育平臺,探索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培養機制。在AI+科學研究領域,將創新人機協同科研新模式,推進聯合開發教育學、人工智能等領域學科大模型,并結合安徽師大“徽學”“文旅”等特色數據,共建垂直領域大模型,推動傳統文化數字化與跨學科研究。
在AI+教育教學領域,將聯合編寫面向中國高校教師和學生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共建AI融合課程群和未來教室實訓空間,建設新一代智慧教室與未來學習中心應用場景。在AI+智慧校園領域,將共建基礎智算中心,圍繞校園智能安全管理和智能化服務等內容開展共建。在AI+產業孵化領域,將根據產業發展需求成立AI研究中心,共同開展研究并進行市場推廣。此外,三方還將聯合開展高水平成果建設、項目申報、平臺建設等合作,形成戰略合作長效機制。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校長吳敏介紹,三方合作,成立“AI+高等教育研究院”,就是為了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整合“學術研究-技術支撐-場景實踐”全鏈條資源,聚焦特色優勢領域打造智慧教育創新標桿,貢獻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安徽方案”。
三個“精準對接”留住七成畢業生在皖就業
暑假已經到來,在安徽信息工程學院的校園內,許多實驗室,學生們依然熱火朝天地討論著最新的實驗結果。7月3日,安徽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工程學院的機房內,軟件工程專業23級學生黃振宇正在對“Y車模智能小車”的算法系統進行測試與優化。接下來,他將攜“Y車模智能小車”報名參加第20屆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
校園實驗室內,學生正在為相關比賽做訓練準備。安徽信息工程學院供圖
和別的本科高校不同,安徽信息工程學院創新推出“小學期”制度,每年增設三周實踐課程,學生四年需完成至少20個實戰項目。此外,學校實驗室24小時開放,鼓勵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這種“做中學、學中做”的模式,讓學生畢業時已積累豐富的項目經驗,成為企業眼中的“即戰力”。
據悉,學校通過精準對接地方政府,政校企合作服務區域發展,精準對接地方產業,專業結構契合產業發展,精準對接地方企業,搭建校企合作服務平臺的“三個精準”,與10多個地市簽訂合作協議,與567家用人單位共建校外實習就業基地,通過校企合作開展聯合人才培養近3000人。近三年,畢業生留在省內就業占比達65%以上,主要服務于各地市重點支柱產業及新興產業。
“我們培養的不是‘紙上談兵’的學生,而是產業急需的‘來之能戰’的工程師。”吳敏表示,學校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己任,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強化創新創業教育、推動數字化轉型等創新舉措,為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汪茜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