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日報記者 張秀麗
6月28日清晨,智林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智慧教育展廳的玻璃幕墻映著初升的太陽,80余位來自政府、高校、企業的代表齊聚于此,見證一塊牌匾揭開紅綢的瞬間——當小店區人社局局長翟林海與智林信息總經理李炎鈞的手同時落下,“智林高校畢業生(青年)就業見習單位”的燙金大字熠熠生輝,現場爆發的掌聲里,藏著無數青年學子對職場的憧憬。
政校企三方聯動
展廳內的全息投影正演示著智慧教育場景,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揭牌臺兩側的“陣容”:左側政府工作人員手中握著就業補貼政策文件,右側高校師生代表的筆記本上記滿企業需求,中間的技術人員正調試著即將用于實習的VR教學設備。這種具象化的“三方聯動”恰是小店區人社局推動的就業見習計劃的生動縮影。
“這塊牌匾是‘政策杠桿+市場活力+教育資源’的化學反應。”翟林海指著展廳電子屏上的數據說,小店區已成立10個見習單位,38個崗位配套每人每月1290元的補貼。這不是簡單的蓋章儀式,而是把高校畢業生就業這個宏大命題,拆解成了可觸摸的實訓工位。當政策文件上的鉛字化作展廳里的實訓電腦,當會議室的合作協議變成學生手中的項目工單,政校企的合作不再是紙上談兵。
從這里走向職場
在智林信息的技術研發中心,一面“實習成長墻”記錄著太原理工大學、山西財經大學等高校學子的蛻變軌跡。2021年至今,14531名大學生曾在這里用代碼敲開職場大門,如今墻上的照片里,有人正在調試智慧校園管理系統,有人在大數據分析臺前記錄著運算模型。“我們的實習不是‘參觀打卡’,而是讓學生在真實項目里當‘主力隊員’。”李炎鈞翻開一本厚厚的《實習實訓手冊》,里面從Java開發到物聯網部署,每個模塊都配有行業專家設計的“闖關任務”。
晉中信息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劉鎖的眼睛在看到展廳里的5G基站模型時亮了起來:“這里的崗位就像為我量身定做。”他指著展板上的“項目實戰計劃”興奮地比畫著,“參與智慧教室建設項目,不就是把課堂上學的傳感器原理用到真家伙上嗎?”而帶隊老師喬澤更關注走廊盡頭的“校企聯合教研室”,墻上貼著的課程調整建議表顯示,企業已根據技術發展提出12項教學內容優化方案,“這才是產教融合該有的樣子,讓企業需求給課堂教學‘校準坐標’。”
構建起成長鏈條
揭牌儀式的尾聲,翟林海的手機震動起來,是另一家企業咨詢見習單位申報的微信。這個細節恰如一個隱喻:智林基地的揭牌,打開的不僅是一家企業的實習大門,更是按下整個小店區“人才培養—就業創業—產業發展”循環生態的啟動鍵。在展廳外的園區地圖上,10個已揭牌的見習單位用紅線串聯,形成覆蓋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現代服務的“就業服務帶”。
“每個見習崗位都是一顆種子。”李炎鈞望著窗外的產業園說,公司去年留用的37名實習生中,有12人已成為項目組長,“他們帶來的高校創新思維,正在反哺企業技術升級。”這種雙向賦能的效應,在晉中信息學院教研室主任張志紅的發言中得到印證:“當學生帶著企業項目經驗畢業,當教師帶著技術需求授課,教育與產業的鴻溝上就有了聯通的橋梁。”
來源:太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