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2025年6月30日,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環球網、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澳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共同主辦的第四期全球名?!癦世代”青年連線活動成功舉辦。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留學生Nashwa Ahmed(華小文)指出,人工智能不應被視為教師的替代者,而應成為提升教育質量、實現個性化學習的有力工具。她呼吁人們理性看待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發揮技術優勢,引導學生走向更具創造力與合作意識的學習之路。
發言全文如下:
我在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方向為教育科技,尤其關注中國教育領域在技術背景下的發展。今天我想圍繞“科技如何推動教育發展”這一話題,分享我的一些思考。
關于人工智能,很多人擔心它會取代人類、壓縮就業機會。但在我看來,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更像是一種“工具”,它的本質是幫助人類提升學習效率,擴展教育的邊界。正如相機的誕生沒有讓畫家失業,反而催生了數字藝術和電影等新領域,AI的引入將為教育打開全新的維度。
數據顯示,從2019年到2022年,AI在教育中的應用場景顯著增加,覆蓋了學生支持、評估體系、教學過程等多個方面。這表明,教育方式正在轉型,不再僅通過考試來評估學習成果,而更重視知識應用與社會價值的結合,比如參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全球倡議等相關議題。
與此同時,我們要意識到,教育不能以統一標準來衡量所有學生。人類的神經結構存在多樣性,我們可以大致分為“神經典型”和“神經多樣”兩類。每種類型的人都有著豐富的個性,我們需要區分學生之間的差異,為每位學生量身打造最合適的教育體系,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路徑上發光。
技術的演進在不斷為教育賦能。就在幾年之前,線上教學仍停留在視頻通話階段,如今像ClassIn這樣的平臺,已實現了多樣化的互動教學功能。前沿的腦電波傳感器技術還可用來識別學生的專注度、創造力水平,甚至結合虛擬現實(VR)技術,為學生打造沉浸式學習體驗。目前,VR技術已可實現視覺與觸覺的雙重模擬,未來更有望通過腦電波控制交互,實現更自然的人機融合。
實際上,AI已被運用到基層教育中。以芬蘭為例,當地小學、中學乃至高中階段的課程中,已經普遍引入AI教育,學生從小就接觸并參與人工智能項目,在高中階段更以AI為工具,參與全球氣候等實際問題的解決。這正體現了教育的終極目的:不僅是就業,更是改變世界。
當然,技術的使用存在風險。許多社交媒體平臺通過算法設計制造“上癮”,讓用戶沉溺其中,導致“腦腐化”現象出現,其表現包括注意力渙散、對復雜內容失去耐心、渴望即時反饋等。解決方法不是封殺技術,而是開發讓人“正向上癮”的優質內容,比如語言學習應用多鄰國,通過“游戲化”讓人樂在其中,從而實現“為學習上癮”。
總結來看,教育技術的應用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方向:支持個性化學習路徑,激發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促進協作與責任意識,同時保障技術使用的倫理規范。正如曼德拉所言:“教育是改變世界最有力的武器。”教師如同醫生,他們需要技術支持,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而是因為科技讓他們更高效、更精準地服務每一個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